大萧条2.0时代:1929年噩梦重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8: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曹咏
拯救这一轮危机需要一剂猛药。
眼下,大家都盯着8月26日。届时,全球央行年会将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市举行。
投资者四处打探,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是否将重复去年的动作,在这次会议上泄露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QE)政策的风向。
是的,QE3正是伯南克手中刺激经济的最大筹码。
这位研究“1929年大萧条”出身的美联储掌门人,曾许诺绝不重蹈80年前的货币紧缩覆辙,而是在任期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截然相反的QE政策。
只是,前两轮QE政策已经落幕,但美国的经济复苏却并未出现预期的效果。这不仅让人揣测,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就是解决当前危机的良药。
或许还有更深一层的提问:当前的危机是否就是1929年的噩梦重演?
疯狂的1920年代
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惊人的相似。
在专栏作家罗伯特·塞缪尔森(Robert Samuelson)看来,现在和过去一样,美国人都在危机前大量借债——“20年代是花在汽车、收音机和家电上;而在过去十年,则是为了房产,或是用来抵抗房价的虚涨。”
不幸的是,1929年以前的美国——那个曾拥有强大支付能力和贸易顺差的最大债权国,早已不复存在。
那曾经是美国“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
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持续繁荣”的基础:大规模的战争物资采购,大大促进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同样因为一战,英、法、德都向美国欠下巨额债务,从而使得后者成为当时最大的债权国。
丰裕的经济环境也为20年代的股市发展提供了机会:1921年,美国新股发行数目还是1822只,到1929年,这一数目已经涨至6417只。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涌入股市——哪怕钱少,市场还流行着保证金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便可以花一美元买到价值十美元甚至更贵的股票。
数据显示,截至1929年8月,经纪商借给散户的资金已经占到股市市值的三分之二——借出的贷款金额超过85亿美元;而在1921年初,该规模仅是10亿美元左右。
在这空前绝后的炒股热中,美股一涨再涨。
仅仅从1928年3月到1929年9月,美国股票市场交易额的增长幅度几乎等同于1923年至1928年;而在这18个月间,股票价格更是涨得如做梦一般。
资料显示,1928年3月3日,西屋电气股价还是91美元/股,一周后的3月9日,该股股价已经达到313美元/股;同期,蒙哥马利·沃德百货公司(Montgomery Ward)的股价从132美元涨至466美元;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股价也从77美元涨到181美元。
如此的疯狂终于给少数人带来不安。
1929年3月,美联储对当前的股价高涨表示担忧,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
同年夏季,更多的危险因子探出了头。这一期间公布的系列经济数据均不理想:新屋开工数据下降,工业产出数据下降,个人消费支出下降……已经有经济学家发言称需要关注。
十月大崩盘
但疯狂还在继续。
1929年9月3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了381.17点,全天成交量为444万股;而在1921年8月24日,该指数还仅仅是63.90点,8年间累计涨幅达到496.51%。
这一天,成为20年代美国股市辉煌的最高峰。
然而崩溃也迫在眉睫。
1929年10月4日,道指跌到了320点,距离一个月前的最高点已经下跌了16%,且跌破了1928年全年的最低点。
10月23日,崩盘前的最后一次预演开始。
当天开盘,市场就不断有大笔卖单抛出,道指先是轻而易举地击穿320点,然后继续向下,一路并未不见丝毫反弹,最终收于305点。
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
这一日,被后人标记为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
当日上午10点,市场平淡开盘,但突然有经纪人发现,有人在市场卖出通用和安纳康达铜业(Anaconda Copper)的股票,规模各为2万股。
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信号,神秘卖家似乎并不在乎大规模抛售对股价造成的影响,更像是着急要离开市场。
恐慌情绪开始蔓延。股价迅速下挫,很快就击穿300点整数关口。
到了11:30,股市完全丧失了最后一丝理智。这时,道指已经从开盘的305.87点跌至272.32点,下跌9%或34点。
华尔街决定自救。
当日下午1点,来自J.P.摩根公司、大通银行以及花旗银行的负责人坐到了一起,决定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作为“救市基金”,交由纽交所副主席理查·惠特尼(Richard Whitney)代为运作。
历史记录下这么一幕场景。
1:30,惠特尼走进交易大厅。他大步走向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柜台,询问其股票价格,当时的自动报价机显示是205美元,可实际应该更低。“我出205美元买1万股。”惠特尼大声喊出。
接下来,惠特尼从一个柜台走向另一个,不停地买入AT&T、通用和安纳康达铜业(Anaconda Copper)等;直到把手中的2000万美元用尽。
惠特尼夸张的表演挽救了股市,交易所终于响起一片欢呼。
市场也开始缓慢的止跌回升,道指最后收于299点,只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6个点。
但是,一个周末过去,最终证明挽救徒劳无功。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终于到来。
当日刚一开市,雪片般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所有的股票都成了烫手山芋,所有的交易员只接到一个指令:抛!
但他们立刻就发现,许多股票只有卖家却找不到买家。
这也诞生了一个传言。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交所一交易员突然想试下以1美元的价格买进一批股票,可由于没人出价,他还真的就以这个价格买到了那批股票。
29日收盘,道指下跌30.57点,最终收于230.07点;而纽交所成交量在这一日达到了惊人的1661.003万股,直到当晚7时45分,自动报价机才完成工作。
这一日起,“咆哮的20年代”正式结束。
70年轮回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崩盘从1929年延续至1933年,并成为整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
这也是一个很少出现在我们记忆的世界:整个大萧条时期,美国5000万人失业,8812家银行倒闭,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跳楼自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这是黑色的年代。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 届总统;“我们唯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位身残志坚的总统在就职演讲中如此激励国民。
和前任胡佛对待危机的无作为相比,罗斯福开启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先河。这个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即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和复兴(Recovery),罗斯福选择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为自己的一系列举措保驾护航。
70多年后,这一决定架起了1929年大萧条与眼下这一轮危机的桥梁。
毫无疑问,当前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奥巴马政府已经向市场注入海量资金,寄希望于扩张性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更别提现在,奥巴马即将实施的又一项经济政策:削减开支、增加税收——它同样曾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现;奥巴马已经宣布,将在11月23日前向国会提交逾1.5万亿美元减赤方案,包括增加美国政府收入,同时降低预算支出。
只是,这一系列与大萧条的相似并不让人放心。
尽管在1933年至193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甚至超过了1929年的最高水平,但这一复苏持续的时间并不够长,1938年开始,经济形势就转而下滑,失业率重新上升。
“这是一个恶梦,当清晨来临,它会消失于无形。资源依然富饶,生产力依旧强盛。”1930年的凯恩斯曾在《1930大萧条》一文中反思,“我们已置身于巨大的混乱之中,在操控一台精密机器时出了差错——它的运行机理是我们所不理解的。”
可是在八十年后,我们是否又理解了这台精密机器的运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