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滞胀何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15:50 来源: 财新网

  多些“黄油”,少些“大炮”,虽然难以使中国经济增速恢复到10%以上的水平,但大众消费增长,以及由此引致的产能扩大和投资增加,是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重要条件第1页 结构问题还是周期问题第2页 减速但过热第3页 多些“黄油”,少些“大炮”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陈勇)在边际意义上,如果将“经济增速向下、通胀水平向上”定义为滞胀,则本轮滞胀持续时间着实有点长。自有完整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以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比较明显的滞胀:1993年四季度到1994年三季度,持续了三个季度;2004年二季度到同年三季度,持续仅一个季度;2007年二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为时三个季度。但是,从2010年一季度GDP增速见顶开始,本轮滞胀已经持续了六个季度。这如何解释?如何解决?

  结构问题还是周期问题

  当滞胀发生时,往往存在一个强力因素支撑价格持续上涨。需求不会是主要因素,否则便成经济过热而非滞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全球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发生滞胀,其直接原因不是经济因素,而是地缘政治冲突。从经济角度,对中国本轮滞胀通常有下面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滞胀是食品价格周期和流动性周期所致。由于前两年货币投放过多,加上农产品价格周期性上涨,导致了本轮通胀持续时间较长。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只能解释“胀”,不能解释“滞”。而且,食品价格按照历史正常周期长度,已经到头了,但其上涨势头还没有停止;流动性(M1)与CPI之间曾经较稳定的领先滞后关系也被打破。

  第二种解释认为,从产出(经济增速)下行到通胀回落有一定的滞后期,流动性存量过大是滞后期过长的主要原因,通胀未落只是时间未到而已。这种看法把握了滞胀的周期性特征,但不能解释通胀什么时候下、什么条件下。

  第三种看法认为,中国已过“刘易斯拐点”,农产品价格和工资成本上升将是一个长期现象,未来高通胀将是一个常态,应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对通胀则要提高容忍度。这种说法忽略了高通胀和负利率的危害性,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周期性。

  从经济方面寻找原因,滞胀无非是周期性或结构性的。周期性滞胀是正常的周期现象——由于价格滞后于产出,经济周期末端往往会出现“增长向下、通胀向上”的阶段性组合;而结构性滞胀往往是由于经济中的制度性特征或结构性变化,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抑制了产出,如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房地产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刚性上涨。

  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滞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调整,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遇到了某种瓶颈。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过大,经济顺势调整被刺激政策所导致的小周期所取代,刺激政策一方面引起了通胀,一方面延续甚至强化了某些结构性矛盾,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使得本轮滞胀持续时间过长。123下一页单页阅读本文导航 第1页结构问题还是周期问题第2页减速但过热第3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