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安水务突击"增肥"为上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0:46 来源: 法治周末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是投资者对投资价值作出判断的必需。创投公司突击持股以及巴安水务酝酿3年的华丽变身,无疑都剥夺了普通投资者对其进行公平判断的机会
本报记者 黄希韦
与公共事业密切相关的水务公司———巴安水务终于步入上市的快车道。7月22日,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审核了上海巴安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即巴安水务)首发申请,公司申请终获通过。
巴安水务是一家销售水处理系统集成设备、提供水处理系统相关技术服务和土建安装服务的公司,2008年至2010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1.71亿元和2.0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06.38万元、1994.99万元、3113.51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巴安水务本次拟发167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的25.04%,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营运资金项目、水处理设备系统集成中心建设项目、研发中心设项目以及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
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从不缺乏投资者的关注,然而,本报记者查阅招股说明书得知,就在上市前夕,不少创投临时设立并纷纷进入巴安水务以挣食IPO暴利;还是在上市前夕,巴安水务自己也上演了一出巧妙的“变形记”。
招兵买马:突击成立的创投股东
令人疑惑的是,除了宝升科技,其他几位新晋法人股东的身份都有些离奇巧合
任何公司在增资扩股之际,其股东结构变化都值得关注。关于最近一年新增股东情况,招股书显示,2010年5月,巴安水务增加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14名股东认缴。其中,除邹国祥为公司发起人股东之外,其余13名股东为新增股东。本次增资股东中,排名前4位的依次是亨通投资、诚鼎创投、宝升科技和硅谷天堂。
这4家创投公司的出手无疑是大手笔。据披露,亨通投资斥资1080万元购得300万股;诚鼎创投斥资290万元股购得1044万股;宝升科技斥资540万元150万股;硅谷天堂斥资180万元购得50万股。
令记者疑惑的是,除了宝升科技,其他几位新晋法人股东的情况有诸多“离奇”巧合之处。
招股书显示,2009年12月10日,诚鼎创投成立,注册资本为4.8亿元,其股东为众多创投(城投控股、德联投资、德润投资、尚理投资等),主营业务是投资和管理。
巧合之一是,仅仅在此之前的5个月,即2009年7月3日,亨通投资也注册成立,且其注册资本为4.65亿元,仅比诚鼎创投少1500万元,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投资和管理。
这样的事情不久前还发生过一次,即巧合之二———2009年3月30日,即亨通投资成立3个月前,硅谷天堂成立,其股东结构中也出现诸多创投(如硅谷天堂创业投资、上虞弘哲投资、北京丰汇富通投资等),经营范围同样为投资和管理等相关领域。
众公司在间隔半年不到的时间内纷纷成立并突击购入同一家公司股份,这一系列巧合难免令人质疑:这些公司成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记者的疑问,公司董事会秘书王贤以“现在忙没时间”为由拒绝回应。
不过,北京从事证券业务的律师高晋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直言,这3家公司似乎专门为巴安水务的上市而生。“一看就是有利益交换的,比如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可能需要运作,而创投往往能够帮助公司融资,使公司的上市更容易,但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粉饰了公司,公司本身可能并不具有那么好的投资价值。”他说。
穿上马甲:保荐券商巧包装
诸如此类的“变形记”,正屡屡在资本市场上演。上市公司经过保荐券商等机构的巧手包装、形成高成长性的华丽外观,从而荣登资本市场
此前已有媒体披露,巴安水务早有登陆资本市场之意———2007年,巴安水务(即当时的巴安水处理)聘平安证券为保荐券商,并为上市谋局布阵,只是由于股权没有明晰,公司改制延迟至今。
可以想见,自2007年之后至今,巴安水务的诸多动作均在为上市铺路。不过,招股书中却很少提及2009年巴安水务的改制事宜以及巴安水务前身的相关事宜。
事实上,巴安水务本身的改制,看起来也像是一场“预谋”。
招股书用少量笔墨提及“2009年11月30日,上海巴安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改制为巴安水务……”这意味着巴安水务的设立时间也在2009年(2009年11月30日),恰在前述3家创投公司密集成立期间。
网站上一则2007年2月的招聘信息颇有信息含量。记者发现,该招聘信息系巴安水务所发,其中提到,巴安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巴安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隶属于上海巴安集团公司(集团还有一家下属公司:上海巴安燃气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于水处理和环保固液物体处理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巴安水处理、巴安实业、巴安集团、巴安燃气4家公司到底是何关系
招股书披露的“报告期内曾存在关联关系的公司”或许暗藏了“画外音”———这是一段“历史”:1995年,张春霖、沈祚萍(张春霖妻子)共同出资设立巴安实业(经营机电设备、水暖设备、装潢材料、水处理设备等);1999年,夫妇二人共同出资设立巴安水处理;2002年12月,夫妇二人又共同出资设立巴安燃气。
脉络清晰的“变形记”在2007年之后连续发生。
首先,巴安燃气归于消失。2008年7月,张春霖、沈祚萍将巴安燃气股份全部转让他人(名为陆军表、陆阿妹的两位自然人),巴安燃气更是于2009年5月名称变更为徒安燃气,并于2010年12月彻底完成税务手续注销。
这一过程中,巴安实业也归于消失。2009年9月,巴安实业股东会决议注销停止经营活动多年的巴安实业,使其彻底淡出历史。
紧随其后,巴安水处理归于消失、巴安水务“诞生”。2009年11月30日,上海巴安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当时以净资产60893538.63元折成股份4000万股(其余20893538.63元计入资本公积),整体设立变更为上海巴安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并最终于2010年2月5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的巴安水务由此设立。
最终,2011年7月,巴安水务信心百倍地跻身资本市场。高晋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有些设立不久的新公司外壳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无懈可击,其前身各老公司可能存在财务问题、诉讼问题等不光彩的历史已彻底被掩盖。
一位证券公司研究所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诸如此类的“变形记”,正屡屡在资本市场上演。上市公司经过保荐券商等机构的巧手包装、以高成长性的华丽外观为掩盖,昂首进入资本市场。
然而,他担忧的是,这无疑规避了法律,侵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证券法规明文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可能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不得有重大遗漏,而公司‘变形’无疑规避了这一规定,使得投资者不能享有公平合理的判断机会进而判断其投资价值。”该人士说。
来源:[法治周末]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