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信用评级要追求公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7:16 来源: 金融时报

  李庶民

  

  最近,与信用评级有关的新闻不少——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长期主权债务评级,美国国债首次丧失3A评级,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铁道部获得大公国际3A评级,高出中国国家信用,引发舆论关注;此前,穆迪发布中国债务报告,对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作出了负面评价,遭到“唱空中国”的质疑。

  信用评级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尽管公众可以对评级机构进行质疑,但评级机构自有其内部的一套系统,往往也能自圆其说,非业内人士未必能拿出更有力的反驳理由。甚至信用评级本身也是见仁见智的,并非只有一个答案。不过,笔者觉得,还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可能对所有的信用评级行为都是适用的。

  其一,低评不一定是添乱,更不见得就是用心险恶。信用评级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行为,只有准确与不准确的判断,而不该有善意和恶意的揣测。7月初,穆迪发布中国债务报告,其对地方政府债得出比较负面的结论,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被低估,其中部分可能最终违约,并将影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对于这一报告,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凭借具体数据进行了反驳,现在看来,穆迪的报告也确实是有些多虑了。不过,对于这份报告,当时有评论者认为是“别有用心”、“唱空中国银行业”,并联想海外机构可以借此大肆沽空,从中渔利,等等,这是否也是多虑呢?一个月后,8月5日,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美国首次丧失AAA这一最高信用评级。莫非标普也在“唱空美国”?但标普可是一家美国公司啊!对于信用评级,评论者可以质疑其准确性,但还是不宜戴有色眼镜进行诛心之论。

  其二,高评不一定是帮忙。不久前,铁道部获得大公国际AAA评级,高出中国国家信用。最近,媒体报道,大公国际一年之内给出156个“AAA”评级,其中不少是央企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券,引发舆论质疑。尽管对于这两件事情,大公国际都给予了回应和澄清,但是,从舆论的反应来看,有时候评级太高也不是好事,特别是当这种高评级与公众感受不相符合的时候,它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也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例如,铁道部最近发行的90天超短期融资券,给出了5.55%的高利率,显著高于当前市场同期短融券的平均收益率,显示铁道部债券的高评级并未得到市场认可,其借债成本还是在上升。

  其三,评级结论与众不同,不一定就是独具慧眼。评级机构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应是“独到的声音”,而应是公信力。在此次美国债务危机之际,大公国际率先将美国政府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理由是“美国政党之争的体制弊端表明美国难以从根本上治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债权人利益安全缺乏政治经济制度保障”。而早在去年11月,大公国际已将美国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不久前,大公国际负责人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曾判断,“在提高债务上限的决议通过后,三大评级机构不会作出下调美国国债评级的决定,因为他们要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这是他们的立场所决定的”。然而此后不久,标普就下调了美国国债评级。

  应该看到,市场对信用评级的认可,取决于以诚信为核心的评级机构“声誉资本”,在当前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这三大机构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话语权,“声誉资本”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大公国际作为中国的评级机构,正努力在国际评级市场上赢得话语权,这是好事,不过,笔者认为,要想赢得更多话语权,重要的不是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应是发出“准确的声音”、“有公信力的声音”。

  赢得话语权,要敢于批评,也要敢于接受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的光荣传统,这一传统不仅适用于内部,也应适用于外部。对于外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负面评价,我们应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不能将赞美还是批评作为划分友好还是敌对的标准。同时,本土信用评级机构也要敢于批评,特别是敢于在事实的基础上对本土机构作出负面评价。

  赢得话语权,要坚持说真话,说真话有时候就会不那么好听,但是对经济长远发展有利,信用评级不说真话,也就失去了评级的意义。我们需要说真话的评级机构,不需要一味说好话的评级机构。我国信用评级业起步晚,“声誉资本”不足是影响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奋力赶超的资本。在国际信用评级业发展面临变革之际,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应坚持以诚信安身立命,夯实信用评级公信力的体制机制基础,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累“声誉资本”,逐步增强影响力,这才是赢得话语权的正确途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