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实名制遭遇尴尬 消费者需增强“实名意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1:26 来源: 通信信息报■本报记者 戴鑫
到今年9月1日,我国手机实名制实施就满一周年了。日前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在一些代售点购买手机号码时仍无需实名登记,而看起来买卖双方都不“买账”的情况,更叫人多了几许无奈。
通过走访,并结合相关媒体报道不难发现,手机实名制之所以遭遇“尴尬”,其中存在多方面原因,代售点的把关不严、消费者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顾虑等是较具代表性的几个现象。消费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工信部推手机实名制,根本上是为了减少通过手机实施的违法违规行为,长远来看仍是利大于弊。
手机实名制的“尴尬”
去年9月,工信部宣布实施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制度。此前,大多数垃圾短信、短信诈骗等使用的手机号码均为非实名制手机。对此,工信部决定采取手机实名制,用户在新办理手机入网手续时,必须出示个人身份证件,并进行实名登记。
“垃圾短信、诈骗电话满天飞”的局面很快将终结——这是手机实名制实行前期,媒体对其作出的评论。然而这样的愿景首先必须建立在手机实名制彻底落到实处的基础之上,从目前情况来看,多少有些尴尬。这样的尴尬来自社会渠道的“打折执行”,来自消费者的“实名”意识依旧不足,来自运营商的独木难支,更来自不法分子的狡黠。
运营商方面,记者在对三大运营商营业厅的走访中了解到,目前用户办理入网时,均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才可办理。中国电信工作人员对于记者的提问,更直言不仅是移动业务,包括宽带等业务,用户在办理时均需出示证件、实名登记。
消费者方面,关于手机实名制的理解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市民并不赞成手机实名制,因为在营业厅办理一张实名卡“很麻烦”,代售点不仅方便,而且比营业厅便宜;持赞成态度的市民则认为,实名卡用起来省心。
代售点方面,记者发现,目前包括报刊亭在内的代售点,皆有非实名卡出售,且以移动卡、联通卡为主。面对记者的质疑,中国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代售点所售非实名卡通常经由特殊渠道流出,营业厅并不知晓其货源。在一处出售移动非实名卡的代售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代售方在进卡时没有限制,后期也不存在补登情况。
关于手机实名制的现状,其中尴尬消费者自然难有切身体会,但可以肯定的是,尴尬背后都有不法分子窃笑的声音。
消费者仍担忧信息安全
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手机实名制后最值得担忧的问题就在于与运营商营业厅相比,代售点的“正规性”的确存在一定的距离。
据《解放日报》报道,市民陶女士日前购买了一个手机“吉祥号”,但经常会在深夜收到来自于同一个手机号码的一些莫名其妙的骚扰短信,在向公安部门提供骚扰短信的内容后,得到的回复却是,运营商查询不到该号码的信息。自己的信息被泄露,而“作案者”的信息却无法获取,陶女士的纠结更加深了普通消费者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但在多数消费者心中,仍对手机实名制持支持态度。工信部研究人员此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若实行手机实名制,57%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主动去登记;15%的被访者选择不主动登记,强制要求才会去;27%的被访者选择不登记。
手机实名制通过减少借助手机短信进行的违规违法活动,可以避免公共信息安全隐患,也可极大增强公安部门对违法案件的破获能力。可见,倘若手机实名制“有名无实”,相关保障便会大打折扣。然而要想真正让手机实名制走入寻常百姓家,首先需要通信监管部门做到令行禁止。但总体来说,单凭监管部门的一己之力还远远不够,从运营商到消费者,只有各方合力,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通信环境。
全面实名需耐心与理解
推行手机实名制后,在短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保证各个使用环节能够辨别用户身份,从而达到有效划分信息内容权责的目的。但随着国内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全面实行实名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预付费用户补登记。据《信息时报》报道,在实行手机实名制前,国内手机用户就已经超过7亿,其中70%都是不需要实名登记的预付费用户。要为全国数以亿计的预付费卡用户进行补登记,工作非常沉重,不仅需要责任心更需要耐心。对此,电信专家陈金桥曾预测,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要全面实现手机实名制,大概需要2-3年。
其次,做好个人隐私保护。个人隐私能够被妥善保护是实名制推行的一个重要前提,实名制是否会对用户的个人权益带来损害,个人信息资料是否会被滥用,是大多数用户关心的问题。
构筑良好的法律环境,相关部门应该思考,是否有必要出台相关的公民隐私法规。只有在公民隐私法的保护之下,才能避免用户信息被转让或出售,手机实名制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拥护。此外,从反对的声音来看,实行手机实名制最大的阻力来自消费者的观念和习惯,因此还必须做好相关宣传,让消费者对手机实名制有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当然作为消费者,同样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名意识”,只有这样,手机实名制才能真正成为斩断不法分子黑手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