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超短期理财近绝迹 银行失“揽储利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1 22:38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在月末,按照以往惯例,本应是银行借助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揽储最疯狂的时段,然而8月末的理财市场却显得异常冷清。

   济南市民王先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他发现以往在银行销售火爆的3至5天超短期理财产品,从上月开始突然销声匿迹了,就连7天期的也很少见,这让他非常郁闷。“以前手头流动资金多,经常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现在少了这种投资渠道,钱只能闲置在手里了。”

   导报记者走访各银行网点,也发现超短期理财产品很难见到,即使有类似产品出现,预期收益率也无法和两个月前同日而语。分析人士表示,这主要因为超短期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票据业务受到监管层的高度关注,金融机构基本暂停了此类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这也意味着银行失去了一把“高息揽储”的利器。

  监管趋严

   “现在我们在售的短期理财产品只有7天和8天的。”1日,招商银行济南分行理财经理孙延波告诉导报记者,该行暂时没有3天和5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销售。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的理财经理也给出了同样的答复。

   导报记者从银率网查询发现,8月24日以来济南地区发行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1天、3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业已彻底消失,期限为7天的理财产品也只有中行、招行、交行等少数几家银行在发售。而实际上,从8月中旬以来,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以及预期收益都呈断裂式萎缩,与上半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7天期的年化收益3.8%,8天期的4.2%”,这是孙延波给出的收益率,而就在数月前,类似期限产品的收益率曾一度高达5%至6%。这并非一家银行的现象,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1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从6月份的5%降至8月份第三周的3.87%,大降1.13个百分点。

   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和收益率的骤减,几家银行的理财经理均没有给出原因。不过,一位上市银行总行理财产品负责人向导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近期银监会对“短期高息”理财产品的规范。

   “像这种超短期理财产品,大多是投资票据市场的。因为受到宏观政策调控影响,票据市场利率一直处于高位,存在套利空间。”该人士表示,“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违规行为,比如利用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表外化处理,以逃脱监管层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所以在6月底银监会点名批评了此类理财产品,要求各行整改。”

   该人士表示,该行此前一直推广票据理财业务,且操作规范,但是央行加强理财产品监管后,考虑到投资者会产生担忧情绪,由7月份开始就暂停了此项理财产品的发行工作,至今没有重启。

   导报记者随后查阅发现,目前涉及票据的理财产品确实变得罕见。而近日,市场传出的央行将把准备金缴存范围扩大到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的消息,更给了票据理财业务当头一棒。银河证券策略高级分析师陈瑞明表示,承兑汇票、保函和信用证规模在此次计提基准上调后会大幅萎缩,而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也会因此缺乏,无论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是规模来说,均不是利好消息。

  银行“断臂”

   对于投资者来说,少了超短期理财,也就少了一个资产保值升值的渠道;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却意味着失去了一大“揽储利器”。

   今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手续费、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吸金的利器。上半年,多数银行手续费收入增速超四成。分析人士认为,疯狂发售的巨量理财产品也为银行带来了不菲收入。根据各家银行披露的半年报,仅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上半年理财产品的销售就突破了9万亿元。

   而在这其中,超短期、短期理财产品所占比例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及以下期限的产品占比高达62.08%,其中,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占比超过三成,成为各期限类型中发行量最大的品种。

   “以往,这种短期高息理财产品是月末、季末银行吸储最常用的手段。”山东财经大学(筹)教授吴奉刚对导报记者表示,如今随着监管部门监管加强,此类产品降温,对银行来说无异于失去了一大助力。

   而在此类产品销声匿迹之后,谁又能成为下一个接力者,成为银行管理者的困扰。因为除了投向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也是理财偏爱的品种,然而要想从中赚取高收益,难度较大。基础资产无法继续提供高收益之后,银行理财收益率下降实属必然。然而,在市场真实利率高企的情况下,一旦下调收益率,则意味着客户的流失。

   “我们目前还没有好的投资方向。”前述银行人士向导报记者坦言。而导报记者整理资料发现,虽然目前有银行在论证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的可能性(即做PE投资);有银行在设计新模式,希望绕开监管政策,继续放贷或买票据;有银行在谋划购买私募债券,除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的私募债,还包括保监会批准发行的债权投资计划;有银行在做红酒、古董、书画等另类投资,但都没有成熟的模式,哪条路行得通,依然未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