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的“造血机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3: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
一场话剧演出,要请得动陈道明,得花多少钱?
在北京人艺,可以是零。
前不久,话剧《喜剧的忧伤》结束在首都剧场连续17场的演出,创下437万的票房成绩,主演陈道明零片酬出演,分文未取。其实,人艺也给不出陈道明的“市场价”,对比他本人单集电视剧十万计的片酬,人艺所有演出最高的价目表,大剧场单场1500元、小剧场则是1200,不按级别,而是按戏份,据说,这个额度在国有院团中已是最高。
名演员冲着人艺来,看重的是这个舞台对其表演实力的肯定。人艺一直保持着学院派的创造风格,实行严格的剧目审查制度。据人艺制作人、演出策划刘洋介绍,人艺有专门的艺委会,剧本排练前要交艺委会讨论、排演到演出前半个月、正式演出的前一天,都要请艺委会来观看,三关任一关都可能被毙,即使这部戏已经开始售票了。操作模式与大量商业演出强调“短平快”大异其趣。
人艺是事业单位,在票房收入的基础上享受国家的差额补贴,经济上的压力相对较小,可是,艺术剧团市场化确是大势所趋,不能总是指望大腕们无私奉献。三大阵营:民营剧团、事业单位转企业和人艺这样的“国字号”,民营剧团自不用说,大部分都是贴合大众需求创作,结合各种市场营销手段;过去同为事业单位的北京儿艺,在2004年转企以后,也是面向市场,一部剧推出前先对大致的上座率、票房做出预计,再倒推成本,决定投多少钱、演多少场。
人艺也开始做一些新尝试。用刘洋的话说:“现在是开一个小口子,我们院长叫小步快走,刚开始在实验小剧场以后慢慢可能再到大剧场来运行。”
这个“小口子”是指人艺小剧场的制作人制(试行)。过去人艺一直是比较传统的剧院制作制,以导演为中心,从导演的角度考虑问题,剧院在资金方面的控制力度不大,“以前挣钱、赔钱和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现在实行的制作人制则是剧院给制作人30万元无息贷款和一些常规资源,制作人自己完成剧目的制作,从谈演员薪酬到制作舞美布景等等,制作人负责控制成本,赔钱是赔制作人的钱,而有盈利后,将30万还清剧院,之后再进行巡演所得盈利与剧院按比例分成。
“我们的身份现在跟民营剧团没什么区别,外面的一些商业戏剧都是由制作人控制成本。签了合同后,我们也相当于一个跟人艺租场地的团体,这样来运作”,刘洋说。模式与民营剧团相同,不过人艺的的制作人制还是有一些人艺特色,比如整个团队中来自人艺的人员要占50%,剧目一样要经过艺委会审核等。
刘洋认为制作人制是一个行业发展趋势,西方的话剧基本都是制作人制,像是百老汇;而国内像是国家话剧院实行制作人制也已超过10年,比较成熟了。
今年人艺有两个制作人剧目,一个是由周韵、祖峰出演的,改编自史铁生小说《务虚笔记》的话剧《爱情的印象》;第二部则是由刘洋担任制作人,由痞子蔡小说改编,10年前的人艺话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翻拍版。反响很不错,实验小剧场200人座,基本全满,上座率达到90%-95%。
可以看到,“国字号”的人艺也在慢慢转变思维,尝试与市场接轨,但刘洋也坦言,在人艺的金字招牌下,一方面艺术质量不能降低,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市场操作,还是有相当的压力。(许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