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小家电 卖掉的竞争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9:46 来源: 《董事会》

  文/罗清启

  对中国小家电企业来说,单纯将眼光放在与外资合作、引入资本上是极其错误的,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快速构建起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在内的完善的后台创新体系

  商务部的一纸审核书宣告法国SEB集团公司再次增持国内小家电巨头苏泊尔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此前,飞利浦对奔腾电器的收购也已正式成行,国内小家电业似乎陷入了行业巨头接连被外资企业控股的尴尬,并直接引发了其他小家电企业的集体担忧。

  客观地讲,国内小家电企业频繁被外企收购,源于无法应对成本上涨压力而采取的无奈之举。虽然拥有巨大市场空间,但中国小家电企业却面临着技术专利标准相对缺乏、发展战略路径不明晰等多重困境。如何依托全球小家电制造中心的优势,构建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形成在技术标准、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中国小家电业的产业全球竞争力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家电行业惊现“抽血机”

  中国小家电业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尴尬。

  7月11日,飞利浦电子公司正式宣布,将收购中国厨房电器公司奔腾电器(上海)有限公司,该收购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几乎同时,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商务部已原则同意苏泊尔股东向SEB国际转让所持有的公司股权。中国小家电领域的两大巨头在短期内随即宣告“改姓”。据悉,今年一季度苏泊尔营业总收入19.16亿元,同比增长35.95%。而自创立以来保持了几何式增长的奔腾电器,2011年1至4月其电饭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7.5%,名列中国第三名,电磁炉、电压力锅名列第四名。

  长期以来,国内的小家电市场基本被飞利浦、松下等外资品牌所主导,中国企业仅是市场的跟随者,只能依靠价格优势维持市场发展。从本质上看,外资企业的领先并不是一两个产品的领先,而是背后技术创新体系的领先。发达国家的小家电发展史本质上是技术发展史,外资企业纷纷构建起后来跟进者进入壁垒极高的技术创新体系,有了这个“后台”之后,他们可以按计划、有节奏地推出新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圈占市场。小家电产业最重要的是“大后台”体系的建设。无数的产业经历证明,一个没有“后台”工业体系支撑的产业是不可能孕育出世界级品牌的。然而,现在的国内小家电产业基本还停留在组装产品阶段,与外资企业的创造产品差距巨大,根本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也正是国内小家电企业缺乏大品牌的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小家电企业接连被外企收购的外围环境。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实体经济与全球金融市场都陷入相对混乱局面。然而受美元流动性过剩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但全球金融市场不景气却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阻。

  奔腾和苏泊尔虽然不是整个行业最领先的企业,但也拥有众多的产业资源。被外资企业并购后,两家企业的产业资源以及用户资源将迅速转化,这对原有的产业生态将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本身掌握着技术以及品牌优势,在完成收购后很可能将利用被收购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掀起新一轮市场竞争,这将对中国小家电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实现技术、成本等要素的集合后,外资企业有可能会再次掀起并购潮,由于中国小家电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窘境,此举或将引发中国小家电企业的被控股甚至并购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苏泊尔、奔腾们被外资企业收购的过程,不仅是中国企业在小家电领域的战略溃败之举,更重要的是,收购过程背后是产业资源转移的过程,在领先的技术支撑下,外资企业很可能会触发全球小家电业格局变动的按钮。如果说企业是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的血液的话,那么当前中国小家电产业明显落入了“失血”的尴尬处境。

  内外博弈谁更战略短视

  外资企业选择在此时机出手并购中国小家电企业并非偶然,应该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棋局。

  选择在此时机实现跨国并购的原因大抵应该有两个。一是通过并购构建相对低成本的完整产业体系。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通胀压力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全球家电企业都面临着空前压力,欧洲部分地区企业出现了限产甚至停产的局面。并购中国工厂,这些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消解成本上涨的压力。二是在欧元相对高位区间实现流动资本实体化,以抵御反复波动的全球汇率带来的资本损耗。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不同,欧元对人民币汇率自人民币启动新一轮汇率改革以来处于持续波动状态,目前已升值5%,而此前最低时曾下降14.5%。在全球汇率震荡调整背景下,流动资本实体化或许是欧洲国际资本最大化地发挥资本优势的有利契机。

  小家电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外资企业依靠技术及品牌先发优势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掌握着小家电市场的主导权,而这也为其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并购扩大规模后,外资企业不但可以将金融资本最大化地变现,为其今后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利润来源,还能通过并购放大规模经济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中国小家电企业被外资并购虽然能够获得大量的产业资本和外来技术,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自主品牌的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外资并购后可以依托规模经济最大化地摊薄成本运营压力,在技术专利支撑下,其很可能通过价格战、技术壁垒等多重手段压制其他中国小家电品牌的成长,这将对中国小家电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被外资企业并购虽说是在全球经济不稳定形势下中国小家电企业采取的无奈之举,但这也着实反映了这些企业的战略短视。

  事实上,单纯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局限在产能规模与海外资本是否介入上的逻辑是不切实际的,企业全球产业话语权的决定要素只能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程度,而这往往又取决于对全球产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因此,中国小家电产业要构建全球竞争力,就必须在完善的工业创新体系的支撑下,从技术、品牌与产品三个维度出发形成全方位的持续创新能力,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自主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国小家电企业来说,单纯将眼光放在与外资合作、引入资本上是极其错误的,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快速构建起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在内的完善的后台创新体系。有了这个体系,中国小家电企业才能真正拥有与外资企业角力的资本,否则仍将是空有庞大产业规模的产品加工制造商角色。

  (作者为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