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经济学谬误到宇宙的起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01: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艾经纬

  蜈蚣有100只脚,斗牛看到红色而兴奋,宇宙是黑色的,对于这些自然界的谬误,现代科学方法很容易证伪,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谬误也会逐渐减少。但人文学科的谬误,尤其是经济学谬误,判断起来就难了很多,因而也一直存在。

  这是因为,在自然科学界,谬误的出现大抵是因为人的认知有限、思维差异等,而在人文社科界,谬误的出现还会受人的价值观、利益立场等影响。

  现实经济生活中谬误已经足够多了,而对于宇宙起源的认知,谬误则更多,主流的解释则有宗教的上帝创世论与自然科学的达尔文进化论,但这两者显然又是对立的。

  经济学谬误:不唯上,不唯书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技术进步是否会导致失业增加、移民是否对本地人不利等问题,一直以来被争论不休;而在经济学理论界,关于快乐是否可以衡量、金钱的外部效应是否有效率等问题,经济学家也莫衷一是。

  对于上述种种争论,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黄有光在《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一书中,提供了解答。他从人群角度,分析了公众人物、经济学学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经济学者等四类人群的经济学谬误。

  公众人物的经济学谬误更多体现在技术进步会否导致失业、移民是否对本地人不利、人口增加是否对原有人民不利,以及人民币升值是否对中国不利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当下,美女比女人多,股神比股民多,意见领袖也不见得比会说话的人少。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伪经济专业人士,他们要么死抱着抽象的经济学原理,要么极力鼓吹单一市场主体利润最大化,要么目光短视,要么不讲逻辑,要么见风使舵。而国人一直以来从众心理较重,很多人将自己的思考让位于某位头顶光环且大声呼喊的人,盲目地附和乃至跟随行动。最终导致谬误越来越多,普通的民众根本无从辨别。

  老实说,笔者本人曾经也深受公众人物言论冲突之累,但经过一段痛苦期后,琢磨出四点原则:一是找出言论的前提假设;二是检验言论的逻辑是否足够严密;三是判断这些言论或判断是着眼于短期还是长期;四是及时事后检验。

  书中还提及托宾、德布鲁、萨缪尔森、科斯等诺奖得主的一些经济学谬误。其中一些简单的谬误告诉我们,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是多么的必要。

  黄有光对四类人群的经济学谬误用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做了检验。除此以外,作为福祉经济学领域的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他很早就认为快乐应该是福祉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分析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他很擅长运用快乐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来研判这些经济生活中的谬误。

  宇宙的起源:公理式的“进化创世论”

  对于宇宙的起源,目前代表性的理论解释是宗教的上帝创世论与自然科学的达尔文进化论,但这两者又是对立的。正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可谓处在混沌状态。

  那么,这两种理论是否有可能不再对立呢?

  黄有光在另一本新书《宇宙是怎样来的?》中,宣称宇宙是被创造的,创世者是进化而来的,该书主旨是公理式的“进化创世论”,试图调和上述两种理论之间的冲突。

  宗教的上帝创世论与自然科学的达尔文进化论对立是由来已久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黄有光观点的提出可见一斑。2007年,他将相关论文投给美国的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心。结果对方要求将创造论等字眼改成其他字眼,担心“科学界做出歇斯底里的反应”。而在此之前,一些期刊无法对论文提出意见但又称不适合发表。

  黄有光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化即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无中生有;严格正的或然率随时间而累增;大宇宙中有东西存在;进化的可能性;高科技的可能性等五条公理论证了他提出的公理式“进化创始论”。

  他认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最主要的对立就应该是创造论与进化论之间的论争,而他的进化创始论调和了创造论与进化论,调和了创世者和科学家之间的矛盾。

  《宇宙是怎样来的?》一书中收录的观点大多已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但该理论也许有待学界讨论检验。另外,书中涉及了宇宙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所以对一般读者而言,读起来会有些困难,不过,如果按照他的五条公理,理解其思想框架是不难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