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沙草产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08:02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魏海田 鄂尔多斯报道
9月3日,《华夏时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齐沙漠的南缘、一个叫做恩格贝的地方。据说,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沙,可是如今这里郁郁葱葱。
沙漠如何成了宝库?恩格贝新闻中心刘慧告诉记者,是一个叫做王明海的人和一个日本老人远山正瑛一起,改变了这里。他们率领恩格贝人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岁月和汗水,把当初的这片荒沙逐渐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鄂尔多斯,来到沙漠寻宝的人骤然增多。如今,每一种沙生植物都进入了鄂尔多斯人的视野:不仅仅是甘草和沙柳,还有肉苁蓉、麻黄、沙参、柠条、沙棘、菊芋等等。
鄂尔多斯开始在全面变绿,鄂尔多斯的沙漠开始产出财富,鄂尔多斯的真正巨变开始了。
按照面积排名,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在全国沙漠中都排在前十位。这两座沙漠占据了鄂尔多斯一半以上的面积。
在过去的岁月里,鄂尔多斯饱受沙漠折磨。在与沙漠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人沙关系也经历多次变化。在与天奋斗的年代里,不是“沙进人退”,就是“沙退人进”。
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鄂尔多斯有一个全国著名的治沙女英雄宝日勒岱,她成了人与沙漠斗争的代表。进入上世纪90年代,鄂尔多斯又出了一个治沙女英雄王果香。“沙进人退,沙退人进”的口号正是在她的时代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与沙漠的关系渐趋平衡,绿化的沙漠渐成主流。
进入21世纪,人沙关系再次发生变化。昔日因带领农民种树治沙荣膺“中国十大女杰”,现任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防沙治沙协会会长的王果香并不讳言时代变化带来的观念革新。“过去是绿起来就行了,现在的治沙是绿起来的同时还要让农民富起来。”她说。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沙草产业理论:少水和阳光充足的特性成就了沙漠植物,这些植物都具有优良品质,值得发掘并且形成产业链。这一理论已经变成了当地政府的共识,变成了一项项具体的举措。
今年7月份,鄂尔多斯就召开了两次纪念沙草产业理论和发展沙产业的研讨会。不仅如此,鄂尔多斯还在具体政策上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如每种一亩沙棘,市政府将给予200元的政策补贴。与此同时,禁牧和圈养政策同时出台。
在政策的鼓励下,当地大企业率先进入,形成了产业链。
伊泰集团是鄂尔多斯煤炭龙头老大,早在十多年前,伊泰集团就开始在库布齐沙漠成立了生物高科公司,1998年正式开始种植甘草。十多年来,伊泰在杭锦旗建成了上百万亩的甘草基地。
同处在库布齐沙漠北缘的达拉特旗东达集团,看重的则是沙柳,一种随处可见成活率极高的灌木。沙柳有一个特性,每过三年就必须平茬,清除掉露出地面的部分,不然它就会死亡。正是这个特性,令东达看到了商机。这家企业投资研究沙柳造纸技术,收购了当地的造纸厂。
同样是沙柳,身处毛乌素沙漠的李京陆却用来发电。到去年10月,他的热电厂已经安全运行13个月,累计完成发电1.3亿度。每年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绿色就业岗位7000多个,人均收入1万多元。
柠条,这种灌木很不起眼,非常普遍,现在成了鄂尔多斯饲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成为鄂尔多斯封沙的主力灌木树种。不但柠条,就连柠条种子,都成了农牧民致富的宝贝。麻黄,曾惊动国务院,使其颁布了制止乱采滥挖麻黄草的通知,目前全市发展人工麻黄种植接近10万亩。
鄂尔多斯沙棘种植业的兴起,呈现另一番景象。截至2010年底,鄂尔多斯市沙棘种植面积达到260多万亩,年产沙棘果8万吨。如今佳音、高原圣果、王致和、大沙棘、水域山等一批企业成为沙棘种植和深加工龙头企业,沙棘醋、沙棘酒、沙棘饮料和沙棘美容、沙棘油等产品层出不穷。
菊芋,俗称鬼子姜,据说是从日本引进的。地上为菊,地下为芋。三年前,鄂尔多斯市巨能煤炭经营有限公司经过深入调研,拟在杭锦旗开发130万吨/年菊芋综合深加工产业化项目,配套建设100万亩菊芋种植基地,总投资3.2亿元。
今天在鄂尔多斯,人们对沙漠的热情不亚于煤炭。大大小小的企业和数以万计的农牧民,都投身于沙漠产业,沙产业链条一个一个地形成了,沙漠一片一片被覆盖了,变绿了。鄂尔多斯的库布齐和毛乌素就这样改观了,鄂尔多斯沙漠的热情,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