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通胀的两难困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15:22 来源: 《中关村》Response the Dilemma of Inflation
改善经济的总体效率,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产出是缓解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手段。这里潜力最大的行业就是金融业。
Improve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economy and increase the output under unchanged condition, is the basic way that could relieve inflation. The most potential field is financial industry。
文 茅于轼(北京)
最近周天勇教授在8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上发文说:宏观调控往往一紧缩资金就紧张,导致小企业生存困难,就业问题突出,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消费更加不足,投资与消费更加失衡;而宏观调控一宽松则经济就过热,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又再次发生和高攀。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形成恶性循环和两难境地。
这样的两难困境前途何在?正好8月15日的《华尔街日报》发文认为,用人民币升值的方法应对通胀不如改革金融业,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我认为《华尔街日报》的看法是对的。对付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办法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方面我国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金融业有没有效率,只要看利息率是不是市场化;是不是市场化只要看市场上有没有统一的利息率。如果利息率高的高、低的低,参差不齐,就说明资金配置不当。利息率低的那些资金应该调动到利息率高的地方去用。那些用低利息得到的贷款都是凭关系,或者是得到政府优待的企业才能拿得到。他们利用低利息在浪费资金。
这正是中国的情况。一方面国家银行的居民存款利息(大约年息4%)远低于6.4%的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地下金融市场的利息率高达30%以上。居民的存款没有渠道改投到地下金融市场里去,只好忍受国有银行的剥削。政府调低银行存款利息率,甘愿冒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其目的一方面是降低巨额国债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通过通货膨胀还能销掉一部分国家和银行债务。这样替国家打的小算盘,是损人利己的策略。损害百姓中的存款者,得益的是政府。而总体上讲是失大于得,对国民经济是有害的。现在居民存款总额是34万亿,单位存款是41万亿,合计75万亿。如果利息差是10%,一年存户损失的利息总额达7.5万亿。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万亿。可见因为利息差损失的居民收入可达消费总额的一半。我们想提高国内消费,可是金融业就剥夺了社会的购买力7.5万亿。
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突出。因为央行收紧了货币供给,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这将威胁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并非资金不足,而是配置不当。尽管他们愿意出很高的利息,还是得不到贷款。而一些效率低、还在亏损的企业却能不断得到银行贷款。因为他们有特殊地位,得到特别照顾。我们的银行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是银行贷款依然没有自主权,不能按照市场评价来分配贷款,还是要听命于上级和政府。从表面上看这两年银行运行不错,利润很高。但他们赚的是强制性的利息差,靠着金融业的垄断,尽管资金配置并无改善,一样能获得巨额利润。
在资金供给松动的时候,企业得到资金的支持能够增加生产,扩大供给。这对平抑物价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松动的资金流向了低效的企业,他们能够用更多的钱,但是没有更多的产出,结果就是物价水平被迫上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放就乱”。在资金供给收紧的时候,那些有特权的借款者并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一般无权无势的借款户立刻被资金控制住。这就是一收就死。所以当前我们控制通货膨胀的两难处境,其根子主要在金融业的低效率上。
金融业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起着关键作用。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对外依存度太高(出口太多),服务业太薄弱,农业人口比例过高,在运输业中某些铁路区段的能力严重不足,最近又出现电力紧张的迹象;收入分配贫富差距悬殊,在总需求中居民消费占的比例过低等等。结构的不均衡会导致滞胀。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因受薄弱行业的牵制而不能发挥。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和结构调整相结合。调整结构一定会有企业的淘汰和新生。没有企业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全是一句空话。企业的吐故纳新如何实现?关键在企业家对形势的判断。它们会发现哪些行业面临衰退,哪些行业正值成长。企业家的功能就是最优地组合生产要素,使能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并赚得利润。组合要素的工作是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这不是工人农民的工作。但是企业家的判断需要有金融业的支持才能成为现实。因为人才、劳动力、技术、物资等生产要素都要靠资金把它们凝聚起来。资金不动,这些生产要素也不会调动。所以金融业要协助结构调整,以利于通货膨胀的治理。
中国经济的增长一部分靠政府的巨额投资。这些政府项目往往是资金密集型的,像核电站、大水库、高铁、机场、地铁、高速公路。这些项目的投资还本期很长,甚至根本还不了本。项目所起的作用只是为了当年GDP数字的漂亮。它们所增加的就业也十分有限。平均起来投入几百万元才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真正有益于经济增长,有益于就业的小项目,却面临重重的发展制约。主要是资金方面的困难。小项目需要的资金少,都是民间资本,不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而且当年就能生产出产品,为社会增加供给,对缓解通货膨胀非常有利。可是因金融业缺乏效率,资金分配不到这些小企业那里去。我国的服务业特别落后的部分原因也是金融业对它们的制约。近年来国家提倡发展服务业,结果在GDP总量中的百分比也只增加了一两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相差几十个百分点,比印度都落后十个百分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金融业的偏爱大企业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应对通胀的政策工具有很多的讨论,但是多半只限于货币是收紧是放宽,贷款额度是增是减,要不要人民币升值,很少聚焦于金融业在其中所能起的作用。其实改善经济的总体效率,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产出是缓解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手段。这里潜力最大的行业就是金融业。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