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中国化的机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5:58 来源: 大经贸白立新
小事凭“是”,大事凭“势”。小事只要做对了就行,而要成就大事,非得借势不可。
电子产业从模拟向数字技术的大转移,造就了三星和LG。“电信的黄金十年”成就了Nokia,也铸就了华为的辉煌。而全球制造业的大迁徙,则将大半个凋敝的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
下一个大势是什么?
恕我斗胆预计,无疑是新兴市场的“中国化”。借助新兴市场的“中国化”趋势,中国企业有可能最终打破“代工不挣钱、品牌不值钱”的死结。
相对于一百多年的“西化”,现在或许是“中国化”的时机了,特别是在新兴市场。
你可能会批评我过于轻率地做出这样的判断。我承认,尽管金融危机将中国的“软实力”加速了十年,尽管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吸引了48个非洲国家代表参加,包括4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除了联合国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个国家有如此的号召力,但是中国的直接影响力毕竟有限。
即便是新兴市场能够接受“中国化”,与欧美发达市场相比,其市场规模偏小,且成熟度不高,这都是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上面临的挑战。
但是,如果我们展望未来的20年,我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在新兴市场的“中国化”是一个方向。如果我们判断这是一个基本趋势的话,不论其势头在今天看来多么微不足道,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抢先建立战略制高点。
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为例。对中国来说,东盟是近邻,属于战略上攸关国家安全的地区。对东盟来说,中国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个选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我国“和平崛起”的姿态以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所打动从而部分打消了疑虑。
针对某些正处于上升期的产业,比如通信和太阳能,华为等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了自己的“硬实力”优势。对于那些理性的企业采购方,他们比较容易基于优异的性价比接纳中国的企业。
但是对于家电、服装、食品等消费品,靠技术取胜的阶段已经过去,中国企业已经没有机会通过技术来建立别人难以企及的性价比,因而就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品牌等“软实力”,打入欧美日的高端市场。与理性的企业采购不同,感性的消费者在接纳中国品牌产品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并认同中国国家的品牌。我觉得,中国的“软实力”还远远没有到达可以打动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地步,因而在欧美日市场上,唯有通过继续代工,继续积累经验,静待时机成熟或者某些特定的机遇出现。
在新兴市场,中国的“软实力”将逐步超越新兴市场消费者对中国的偏见。借助一些技术上的优质低端产品,中国的品牌企业完全有机会打开新兴市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管辖了全球155个新兴市场国家,他的目标就是让联想成为新兴市场的领袖。海信科龙也表示将加大俄罗斯、越南、印度、巴西及东欧、北非市场的开拓力度;中国远洋已经把自己的集装箱船队运力布局的重心之一锁定在新兴市场,并加强对新兴的加勒比海市场投放运力;清华同方股份也表示要开拓美欧以外的新市场,并计划在今年市场拓展行程单中加入迪拜和孟买。
美国显然已经觉察到了中国的战略意图,因而多次批评中国在新兴市场推行“殖民化”,换个角度,这其实是对“中国化”趋势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