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南商傍中行算术题:24=20000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4 01:04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冯雅男

  从9月19日开始,南洋商业银行(中国)(以下简称“南商(中国)”)借记卡持卡客户就可以在中国银行网点、ATM机进行存款、取款和更改密码和查询余额交易。

  虽然目前这种“渠道共享”业务仅限于借记卡,而其额度也限制在单笔5万元人民币。但藉此,南商(中国)的网点,将从原来的24家分行的服务网点剧增至10315家网点和20000多家ATM机。

  在外资行拓展中国网点普遍困难之际,南商(中国)将借此一举补缺网点短板。

  渠道共享

  南商(中国)1982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开设分行,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在内地经营的外资银行。但是发展速度并不快,截至2011年上半年,网点数量仅为24家。

  “南商(中国)要在五到十年内打一个‘翻身仗’”,南洋商业银行(中国)行政总裁曾小平说,与中国银行的血缘关系是其在国内发展的最大优势。

  这还得从中银香港说起。中国银行(香港)(以下简称“中银香港”)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为与汇丰等大行在香港竞争,中银香港合并了原中银集团香港十二家行中十家银行的业务。另持有在香港注册的南洋商业银行、集友银行和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

  南商银行、集友银行和中银香港虽同属中银香港集团,但在中国国内拥有各自网点,并未形成聚合效应。为发展国内市场,2009年9月,中银香港集团将南商银行、集友银行和中银香港合并为南洋商业银行(中国)。但原有各家银行的系统融合以及各方面的合并时滞,使得南商(中国)迟迟未利用好中国银行这棵背后的“参天大树”。

  曾小平表示,在“渠道共享”前期,主要精力放在加大投资,增强网点建设、网银功能提高、人力以及财务等方面,下一步将与中行朝客户信息共享方面发展,利用中国银行的内部合作,达到客户业务一体化的目的。

  类似合作模式难被借鉴

  外资行普遍面对国内网点过少的局面。在华网点最多的汇丰,也不过109家。虽然外资行也在加紧铺网点的脚步,但是其数量无法与中资行相比。据业内人士分析,外资行主要以高端理财产品、个人贷款等业务为主,扩大网点、拉取存款并非外资行强项。

  目前,建行、交行等大行及几家股份制银行均有外资行参股。

  归结到底,对中外资行而言,寻找适当的利益共同点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从当前中外资行的合作模式来看,多体现于业务和战略层的合作。如花旗(中国)与浦发银行双币联名信用卡,恒生与兴业银行在内地成立合营信用卡中心,渣打银行则作为农业银行的基础投资者开展全面的跨境业务合作,华侨银行与宁波银行主要在投资银行业务、联合贷款业务方面互利。

  但是,“外资行参股中资行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资行和外资行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中德证券银行业研究员佘闵华认为,“中资行并没有从与外资行的接触中学习大量外资行的经验,业务模式还是传统模式。而外资银行虽然股权上有收益,在其他方面并没有与中资行协同发展。”

   南商(中国)与中国银行的“共享”,显然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此种合作模式可否被其他外资行借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银行间的合作必须以利益相关性为前提。南商(中国)与中国银行的‘共享’,对南洋商业银行本身有帮助。但是对花旗、汇丰等国际大行而言,并非一定可取。”他认为,对于其他外资行来说,这种模式缺少前提条件,即属于同一集团,其他外资行在国内并没有牢固的合作对象。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对记者表示,南商(中国)作为中银香港的全资附属机构,与中国银行的合作更应该看做是内部策略调整,而不是银行间的合作。“其他的外资行和中资行之间是竞争关系,但南商(中国)和中国银行是利益共同体。”佘闵华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