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可转债扩容风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23:15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可转债市场急速扩容引发竭泽而渔的担忧,但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这一远景,依然诱人

  记者 汤雅婷

  2011 年的债市可谓命运多舛,这一次轮到了被称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可转债。中国石化(600028.SH)8月29日公告称,拟再度发行300亿元可转债,在这一被市场称为“石化转债2.0”的冲击下,可转债市场出现大幅下挫,重仓可转债的一些债券基金净值也出现大面积亏损。

  “可转债近年发行大跃进,反映中国公司资金饥渴症,不顾及资本市场承接力,进行低成本融资疯狂圈钱。”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非常不利于市场发展。”

  罕见暴跌

  8月29日,可转债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三只可转债均出现大幅下跌,石化转债(110015.SH)领跌重挫5.61%至96.56元,工行转债(113002.SH)下跌4.28%,中行转债(110017.SH)下跌2.7%,而海运转债(110012.SH)大跌7.18%。最终,可转债指数单日下跌3.64%,创近一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在可转债市场,超过1%的涨跌幅都属少见。

  9月2日,国电电力(600795.SH)55亿元6年期可转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开盘报102元,开盘后不到10分钟内便跌破面值,最终收报99.48元,成为继中行转债之后,一年多来首只上市首日即跌破面值的可转债。

  9月5日,央行开始实施新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市场的流动性再度收紧。当日,石化转债跌破被认为不可能击穿的90元大关。

  8月29日以来截至9月6日,中信标普可转债指数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跌幅接近9%。“可转债集体跌破面值的现象,实为历史罕见。”世华财讯分析师刘树栋认为。

  2007年以来,可转债市场共有3轮明显下跌:第一轮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主因是严重透支预期后的回调及金融危机下的股市大熊;第二轮是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主因是赎回后的扩容压力巨大;第三轮由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上旬——这轮暴跌的罪魁祸首又是谁?

  石化可转债惹祸

  中国石化可转债再融资方案的公布被认为是此次暴跌的导火索。

  8月29日,中国石化公告称,公司拟公开发行A股可转债,本次发行总额不超过300亿元,发行期限为6年,票面利率不超过3%。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23日,中国石化已经发行了一期石化转债,总规模达到230亿元。

  这是国内可转债历史上首次存债未宣布赎回的情况下续发新债。此举引发了市场对其打破可转债市场游戏“潜规则”的担忧。

  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所长王皓宇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中国石化借转债之名行债务融资之实,可转债或已沦为低成本债务融资工具。即使存量转债不能转股,也可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继续低成本融资。发行人可能对转债是否转股持消极放任的心态,积极促进转股的概率很低。”

  他认为,与银行面临较大资本金补充压力不同,中国石化缺乏明显的股权融资压力,促进转股意愿也不强。相对而言,债务融资是其较为偏好的融资方式。通常情况下,可转债票面利率大幅低于同等级和同期限信用债发行利率,可起到节约债务利息成本的作用。在正股表现低迷,存量可转债转股无望的情况下,中国石化在短期之内再度抛出巨额可转债融资计划,令人不得不怀疑其融资动机。

  供需失衡严重

  在对发行模式变化的担忧之外,投资者最初的恐慌还是来自于对扩容压力的感知。

  8月29日之前,市场的一致预期是,年内只有200亿民生转债的潜在供应;8月29日之后,市场的普遍担忧是,还会有哪些大央企对可转债市场虎视眈眈。转瞬间,供给的强烈悲观气氛弥漫。

  国金证券在9月5日的债券分析报告中指出:“巨量供给的化解主要来自两种途径,一是需求方总量(如基金规模)的扩大,二是需求方配置力度(如可转债仓位)的增强,但目前这两种方式均有障碍。”

  国金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刘刚认为:“可转债尤其是中小盘可转债的主力配置机构是债券基金。2011年以来,可转债总供给增加了413亿,债基总规模增加了239亿。仅就今年已发的9只可转债来看,根据债基的可转债仓位比例计算,债基的规模缺口已有400亿左右。然而,按照已公布数据,尚有9家公司、586亿可转债融资预案。如此看来,可转债供需不匹配十分明显,即使没有其他可转债供给出现,未来一年内债基需扩容千亿方能承接当前的潜力供给。”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可转债市场的总规模达到1200亿元左右,其中中行转债400亿元、工行转债250亿元、石化转债230亿元,三只可转债占市场权重高达75%。如果“石化转债2.0”和民生转债成功发行,可转债市场将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扩容40%。

  不过,暴跌之后,需求态势或已有所改变。

  兴全可转债基金经理杨云说:“可转债市场已经3年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我就一个看法:买入”。

  “除了原先的投资主体债券型基金,一些财务公司、QFII、基金专户等机构都在近期进场。”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高层次的均衡

  如果扩容之剑高悬引发可转债暴跌,那么,抑制扩容或提升有效需求是否为该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一位可转债基金的基金经理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可转债是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资本市场也已有10年以上的发行历史。”然而,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可转债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可转债作为一种兼具债权和股权性质的融资工具,并没有成为中国公司融资的主要工具。

  与此相对应,“国内可转债基金整体规模较小,总计不到十只存量可转债基金,且市场对其认识较低”,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而“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对今年工作的具体部署中也要求扩大直接融资,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9月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表示,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逐步推动建设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扩大债券市场规模。

  有分析人士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债券融资市场应以公司债为主体,但中国债券市场仍以国债和金融债为主体,债券市场的发育不良使得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的发展也受限,表现为固定收益产品占比小,债券基金运作风格同质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

  “公司债券市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急需发展。经过2010年以来的可转债市场大扩容和此次石化转债2.0事件,可能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到这一投资品种上来。毕竟在股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可转债还是相对来说兼具股票的增长潜力与债券的安全、稳定的特点。”上述可转债基金经理认为。

  “国内投资者对债券的信用风险意识淡薄,加之债券市场评级机构发展不健全,市场对信用风险缺乏定价能力。”兴业全球基金总经理杨东认为,“如果上述问题能得到改善,由于可转债的特有优势,那么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可转债市场的壮大实际上就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打开了突破口,同时也为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转债

  可转债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发行公司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可转债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其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取公司还本付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