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公司生钱游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23:17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货币紧缩、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不少上市公司通过相对容易的股市融资,开始规模涉足炒股、理财、发放委托贷款等“钱生钱”的资本游戏

  记者 曲瑞雪

  炒股、理财、发放委托贷款,这些在上市公司群体中曾被认为是“出格”的举动,从2011年中报披露情况看,似乎已蔚为大观。

  中报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收入已经超过或接近主营业务,主、辅业界限模糊。这其中,不乏有公司左手融资、向投资者要钱,右手放贷、为自己牟利。

  对于上市公司扎堆放贷、理财、炒股现象,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在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并不多见。

  “货币紧缩、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与企业毛利率持续下降这两种要素同时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终促成了这一现象。”李迅雷表示,如果我们认为这其中有问题,那么问题不在于上市公司拿手中的钱去炒股、融资和放贷,而是错在货币紧缩政策下市场还能让上市公司轻易拿到巨额资金,错在这种盛行的“圈钱文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则指出,货币政策管不了产业资本,政策越收紧,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应当善待民营资本,让它回到自己擅长的舞台。

  “钱生钱” 五花八门

  2011年以来,众多上市公司发布的委托贷款、购买银行和信托理财产品、参与定向增发等股权投资、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等的公告频频亮相,一股上市公司“理财热”正渐入高潮。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发布投资理财产品公告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60家,合计金额达200亿元;发布委托贷款公告的上市公司也多达64家,合计放贷约170亿元;做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更是数以百计。

  涉足资本游戏的上市公司总数令投资者侧目,而其中一些上市公司拿钱生钱时的激进更让市场惊愕。

  理财市场上,有海螺水泥(600585.SH)斥资40亿元购买银信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中,时代出版(600551.SH)的一笔委托贷款年利率高达24.5%,为银行利率的3.88倍,直逼26%的4倍基准利率合法底线;而钟情股权投资的雅戈尔(600177.SH),到今年年中已经拿到28家上市公司股权。

  近年来斥数亿元投资海通证券(600837.SH)、交通银行(601328.SH)等金融机构的兰生股份(600826.SH),在其24亿多的总资产中,证券投资占比已高达71%,而证券投资收益占比为92%。

  而京山轻机(000821.SZ)则是一边放贷,一边理财,将不少心思花在了“副业”上。

  在关注这些上市公司五花八门大手笔投资的同时,记者发现,委托贷款还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据统计,在委托贷款利率排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浙江的上市公司就占了6家,合计发放贷款近9亿元。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与浙江民间借贷风行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据相关人士透露,当前浙江一些民间借贷的平均年利率已经高达86%。

  上市公司长期浸染在这一环境中,难免见惯不怪。当被本刊记者问及公司参与委托贷款的背景时,杭州解百(600814.SH)董秘诸雪强就表示:“贷就贷了,没什么可说的。”

  权宜之计?

  有市场人士指出,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而原本应用于补充现金流、项目扩建等实业的募集资金加速向虚拟经济的流动,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对此,李迅雷向记者表示,现在谈“产业空心化”这个概念可能还为时过早。目前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货币紧缩政策环境下,拿出闲置的资金换取一些收益,主要是出于暂时资产保值增值考虑,也多是财务安排上的权宜之计。

  李迅雷表示,在当前实体经济不景气以及货币紧缩的环境下,上市公司做这种选择有可以理解的一面。

  来自商务部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低于工业企业平均利润水平。2011年1月至2月,企业出口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1.44%。

  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平均利润率不到1%的企业占到全部企业数量的68.5%。即便是情况好于普通企业的上市公司,其近年来的平均投入资本回报率也仅为4.07%,远低于眼下银行6.65%的一年期贷款利息。

  相比之下,企业为什么会削减实业投入并扎堆将资金投入年利率普遍在12%~20%甚至更高的委托贷款项目,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采访中,多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上市公司董秘都向记者表示,目前做的委托贷款只是一个暂时的财务安排,这对公司财务结构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补充。

  一位不愿具名的浙江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其所在的公司负债一直很低,目前因为公司正处于转型期,新的产业正在培育当中,还没有大规模开展建设,所以目前公司的流动资金比较充裕。而眼下银行存款利率很低,资金趴在账户里等于是在贬值,所以想到了利用委托贷款获得一些收益。

  该董秘表示,公司的主业方向非常明确,等两年之后新产业培育起来,目前这种贷款就会慢慢停下来,资金将用于产业发展。但在采访结束时,该董秘多次要求记者不要在报道中具名,其理由是“毕竟这种做法不是什么好事”。

  卧龙地产(600173.SH)董秘则向本刊记者表示,虽然公司发布了拟做委托贷款的公告,但事实上最终并没有谈成,公司也没有发过贷款。“我们最初要做委托贷款时,也并不是单纯想贷钱出去这么简单,我们是想做并购的。”其表示,同样是委托贷款,其实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应一概而论。

  至于风险控制,一家贷出上亿资金的浙江上市公司董秘表示,在委托贷款中,风险控制是放在第一位的。公司已经建立了风控体系,并不追求太高收益,会挑“知根知底”的低风险项目,“像房地产类的项目我们是不会做的”。

  风险隐现

  9月9日,香溢融通(600173.SH)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将已于今年6月7日到期的、由公司控股子公司香溢金联和香溢担保的向浙江大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放贷的5000万元贷款展期三个月,至2011年9月7日。

  香溢融通证券事务部人士表示,如果大宋集团届时仍不能还款,公司将提出诉讼。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以委托贷款为例,虽然它很好地实现了企业之间借贷的需求,使那些资金盈余的企业和资金短缺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融通的渠道。但在整个委托贷款的过程中,银行仅从中收取手续费,不必对此贷款承担风险。因此在该业务中,银行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在监督贷款的投放和收回上缺少动力,导致了在委托贷款的监管上出现漏洞。而最终的风险压力还是加在了委托人身上。

  与此同时,“入市有风险”的道理不言而喻。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一旦失败,就会挤掉主营业务的利润。

  以京山轻机为例,其中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23.04万元,增长38.14%。但其中,本期内其证券投资和购买理财产品就亏损掉了1336.11万元。

  谈及放贷和证券投资理财的风险,前述一位董秘向本刊记者透露,相比做委托贷款项目,市场和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做银行理财、把资金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会更安全。

  “但据我们的考察,事实上做理财产品的风险更吃不准。做贷款的话,贷给谁、项目怎样还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每个项目都有质押物,有的是以上市公司流通股权做质押。所以其中风险比起理财产品而言还相对可控。”该董秘透露。

  财经评论员苏培科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其流动资金是有限的,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而且钱生钱的游戏做多了,人就浮躁了,主业很可能也就荒废了。对于参与高利贷款的上市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资金“倒腾”的环节多了,一旦“最后一棒”还不上钱,就会如同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导致多家企业葬身其中。 “尤其当前,这种情况引来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全社会都这样做,国家的金融风险就很大。”苏培科分析。

  在他看来,这种情况与紧缩货币政策有关。当前政府的本意是控制通胀、遏制物价上涨。但货币紧缩下,大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其资金饥渴不断推高了拆借、高利贷利率,使得官方利率与民间拆借、高利贷与官方利率反差更大。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结果是,全社会融资成本大幅提高,而最终这些成本还是要转嫁到企业生产的产品中。经过再循环,会直接造成产品价格上涨、物价继续上行。所以货币紧缩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推高了物价。

  拷问“过度圈钱”

  无论是放贷还是理财,上市公司涉足资本游戏的普遍理由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宏观调控和货币紧缩政策环境下,目前国内不少行业资金紧缺,大量企业为求生存不惜转向高利贷。却为何独独上市公司“闲钱”有余?

  豪掷40亿元做银信理财的海螺水泥,或许能够给这个问题做解。

  6月15日,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将40亿元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

  然而,就在其理财公告发布前一个月,海螺水泥才刚刚发行了95亿元公司债券。根据其发债公告,海螺水泥将以1∶1的比例分别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

  既然有40亿元的闲置资金,为何还要发债融资?或者,这40亿元的“闲置资金”正是出自那95亿元的再融资?本刊记者多次致电海螺水泥,但截至发稿时止,该公司证券事务部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事实上,像海螺水泥这样左手融资、右手理财(放贷)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特变电工、士兰微、天士力、建投能源等都有此类行为。

  据业内人士分析,不少上市公司都会将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所得资金,放入公司资产池统一调配使用,因此理财产品投资资金无法辨明来源。而这些公司的做法也暴露出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制度存在的巨大漏洞。

  除了这种一边哭穷再融资一边却掷重金理财的情况外,IPO时的大比例超募也是上市公司大量资金闲置的主要原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164宗IPO中,计划募集资金为717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

  以次新股九牧王(601566.SH)为例,今年5月九牧王IPO上市超额募集了9.06亿元资金。至8月底,公司即宣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循环利用不超过4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

  对此,李迅雷向本刊记者表示,上市公司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闲钱,不少都是上市超募或上市后再融资得来的。现在看上市公司的问题不在于做了委托贷款或者投资了理财产品等。而是其中的一些公司在融资的时候,其出发点就不太好。

  “很多公司本来并不缺钱,但资本占有欲很强。往往会趁着市况好、自家公司股价高的时候去做融资,目的就是先把钱‘圈进来’。”李迅雷表示,之所以会有这种圈钱的现象,主要还是中国市场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不够好。本来这种融资应该通过股东大会,但中国上市公司的小股东没有发言权,所以只能被动地接受融资方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