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挽世善者经元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15:44 来源: 《中国慈善家》

  从开办义赈到兴办义学,从封建的传统慈善观到开明的近代社会公益思想,经元善的思行难能可贵地随着历史的步调而转化

  文 | 武汐滢

  身处“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经元善的传奇一生正应合了乱世出英雄的真理。从开办义赈到兴办义学,从封建的传统慈善观到开明的近代社会公益思想,可以说,经元善的思行都随着历史的步调而转化。在不断变更的新思想的指引下,他勤奋踏实、敢创敢为,努力实践着自身的社会理想,虽难免为时代所左右,却着实在史册上书写下了重重的几笔。

  首倡义赈,初涉洋务

  经元善,浙江上虞驿亭人,两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其父经庆桂年轻时白手起家,终成上海钱业巨头。经庆桂为人疏财仗义、见善必为,在上海创办同仁辅元堂等多家养老育幼机构,是沪人口中的“经善人”;在家乡设义塾教育经氏子弟,主持过海宁塘抗洪工程的修筑。父亲这些慈行善举无不影响着少年经元善。

  经庆桂去世后,经元善子承父业,任同仁辅元堂董事,经营仁元钱庄。由于经营得力,在上海绅商界崭露头角。

  1877至1879年间,山东、山西、河南等省连年灾荒,经元善联合其他善堂董事公开募款,首倡义赈。随着义赈事业的深入,经元善毅然停歇仁元钱庄,成立“上海协帐公所”,联合热心绅商专司赈事。赈捐代收点的分布也由最初的江浙扩展至全国重要商埠,甚至连东京、新加坡和华盛顿等华人密集区也有所覆盖。

  义赈初期,经元善的慈善动机还不免带有封建色彩的余绪,他相信善恶报应,曾言“救人之荒必可免己之荒……善恶报应,一定之理”。而步入1880年代之后,经元善的慈善观开始越出传统善恶报应观的窠臼,初步染上了普济理想的色彩。

  由于在政府主导的洪灾后再设厂赈饥的方式治标不治本,经元善考察直隶水系河道后发现,只有办河工疏通河道,才能永久破除祸患,于是派人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他还大胆提出“官义合而为一”的思路,在认可政府权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义赈清廉公正的优势。这种做法要求政府遴选笃诚好善的司事前往灾区,亲查灾民户口,而后发放赈款,因不经官吏手,减免了官赈中常有的贪污、挪用现象。1900年,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盛宣怀采纳此法,将之运用于陕西大旱灾的赈务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参与过豫、皖、苏、晋、浙、鲁等省的历次重大赈务,经元善结识绅商、朝廷要员众多。又因组织才能突出,尤得北洋大臣李鸿章赏识。1880年,经元善被李鸿章召见,并委以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总办的副职),从此开始涉足洋务企业。

  阻路官弊,寻路维新

  在经办洋务过程中,经元善发现近代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于是决定采取公开招股融资的途径。他在报上刊登招股章程,公告预算,承诺股息处理原则,一月后即超额完成了45万两的融资计划。然招股集资的做法招致了织布局官方代表的不满,经元善无奈辞职,退居家中。

  1881年,李鸿章再请经元善出山,任上海电报局会办。次年,洋务企业体制改革,电报局由官办改为官督民办,经元善的品级升为总办,经营自主性变大。此后,他继续发扬招股融资的做法,并任人唯贤,力除官气,当年电报局即扭亏为盈,获利近2万元。至1900年,在经元善的经营下,电报网几乎遍布全国所有重要省市和主要商埠,报费年收入增长20多倍,电报局亦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洋务企业。

  然而,官督民办的模式也使政府在企业取得丰厚利润后予取予夺,官方仍视企业为己产。经元善对此提出了许多办厂新方,却不得李鸿章支持。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经元善抛出“橄榄枝”,电邀他协助筹备湖北织布局。经元善考虑到,“未遂志于沪上,或展布于汉皋”,便答应赴汉。孰料独断独行的张之洞对他提出的一整套办厂建议根本不予采纳,经元善不禁深深感慨,“湖北官气之浓甚于沪”。其后虽继续任职于电报局,却对洋务企业渐失信心。

  四年后,经元善从经营16年的义赈事业中急流勇退,他认为义赈已开好了风气、张好了网络,可以开始寻求更能改变国家的公益道路。

  其时,甲午战争中清兵的连连败北,使新兴资产阶级里的维新派无法按捺改革之心,“仿泰西设议院”成为政治改良派的共识。在结识旅居上海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经元善认同了其君主立宪的改良主张,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但是,经元善与维新派保持着“和而不同”的关系:在维新变法的目的上与对方一致,但在策略和方法上持有己见。

  与康、梁主张先从上层政治着手,实行立宪、开制度局、分办新政有别的是,经元善更强调办学堂以开民智的重要性。1893年,他募集资金在上海创办经正书院,书院中西并课,聘请梁启超等新知识分子任教。1896年,书院因经费困难,后并入盛宣怀所办的公学。

  开风女学,迎击庸世

  中国千余年来女学不兴,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这日渐成为导致民穷国弱的显因。对此,经元善主张男女平等,认为“有淑女而后有贤子,有贤子而后有人才,有人才而后可致国富强”。

  1897年11月起,经元善开始在上海筹办女学堂,并得到各方有识之士的支持。梁启超和严肃在各自所办的《时务报》和《国闻报》上发表文章,肯定其意义;洋务大员盛宣怀和南洋大臣刘坤一则提供经费补助;女界也在动员之下捐资助学。经一番苦心筹划,女学堂终于1898年5月正式落成并开学。

  女学堂课程在中文、西文外,还开设体操、缝纫、刺绣、琴棋书画等课。其后,各地办女学风气渐开,尤其江浙等地,女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料两年后,因经元善卷入政治事件,女校被迫停闭。

  1899年12月25日,慈禧依荣禄建议,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立端王载漪子溥隽为大阿哥,下诏后天下哗然。这就是晚清的“己亥建储”一案。听闻消息的经元善悲愤难抑,12月28日,经元善做出了以卵击石的行动,联合章炳麟、蔡元培、黄培炎等1231名旅沪维新人士和绅商,以上海电报局总办的职名领衔,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出电文,反对废帝一事。顿时朝廷震怒,下令缉拿经元善。后经元善辗转逃至保皇势力较大的澳门,在友人和澳葡当局的保护下才得以保全,但仍难免经受囚禁之苦。

  清廷改元立储的计划最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流产。1900年后,义和团兴起,当初策划废帝的慈禧仓皇逃出紫禁城,荣禄等人获罪。次年,已年老体衰的经元善被澳葡当局释放回沪。

  在风起云涌的晚清历史舞台上,“己亥建储”一案只是一片污浊的黑云。然而,当黑云笼城之际,敢于振脊而起为争得一份光明而抗争奋斗,无疑是人生的大善。

  1903年秋,63岁的经元善病死于沪上家中,结束了其身兼慈善家、实干家、改革家和教育家的丰富一生。而其一生所为,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被蔡元培评价为“言信行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