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漏水:与资金投机者牟利链条浮出水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1 03: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史进峰 马春园
负利率之下,高涨的民间借贷热情,一本万利的金钱诱惑正腐蚀商业银行看似固若金汤的风控体系,最先沦陷的是处于银行业务一线的那些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们。
张忠东,一家国有银行盘锦市分行牛官支行的前行长在员工的视线中消失已久,最新的消息是其因涉嫌伪造金融票据已经盘锦市警方控制,初步确定的涉案金额为8000万元;而这位支行长的事发,又引出一笔总额高达4500万的存款民事纠纷案。
4500万存款的实际拥有者为上海海博油田化学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蕊,这位声称在2010年12月份之前甚至没有到过辽宁盘锦的女人,曾以石油开采合作为由,于2006年4月和6月两次以他人和自己的名义,在地处偏僻的牛官支行开户。
此后的半年内,这两个账户上总共4500万存款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奇妙”的波动与转账,其中一个账户的2500万存款被转入了13个不同的账户后失踪。
这远非一宗因银行操作失误发生的简单存款丢失案。
错综复杂的事件背后,尽管当事人张蕊一方一再声称不知情,极力撇清与牛官支行间的关系,但短短六个月间,两个账户发生的一系列转账与资金腾挪显示,张蕊方面(包括其相关存款代办人、委托人)与支行行长张忠东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500万资金如入无人之境,直接绕过银行的层层程序关口,直接或间接在支行行长与储户间互动。
微妙互动的背后,一条银行内部人士与资金投机者“内外勾结”的链条逐步浮出水面,支行行长张忠东成了最大的“内鬼”。正如这家国有大行方面所担心的,储户张蕊存款是否动机不纯?这4500万资金是否为“表象式”存款?看似存款的资金,是否投向了高息借贷等非法业务?目前尚无定论。
一个偏远支行行长的故事并非孤例。此前已经爆出的诸多案件,存在诸多惊人的相似——银行的结算平台,在内鬼帮助之下,成为非法借贷的温床,投机者或储户与银行内鬼甚至同时对银行实施了诈骗,而一旦东窗事发,银行又不得不对存款安全负责,成为最终买单者。
一位国有大行风险部门负责人如此总结:每次信贷紧缩之后,“乱集资、乱拆借、乱提高利率”的三乱现象就会借尸还魂。三乱现象抬头时,也是银行案件集中爆发的时候。一方面,一些银行内部人员私案现象集中爆发,风控问题屡屡报警;另一方面,即便是外部案件,往往也会与银行内部员工违规、管理疏漏有关。
“(引发违规案件)往往一个客户经理就够了,客户经理有人脉资源,懂资金结算渠道、支付工具怎么使用等等,往往起到搭桥的作用。”上述人士表示,结果最终遭殃的还是银行。
银行案件的起伏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2008年信贷扩张之时,金融机构作为货币供应“放水者”,狼性大跃进留下了诸多内控和信贷文化隐患;直至2010年信贷闸门步步收紧,外部资金价格飞涨始料不及,内控隐患开始集中爆发,银行出现“漏水”。
1. 4500万存款谜团
张蕊公司财务人员的银行卡显示,一笔50万的资金,由牛官支行行长张忠东的弟弟张忠绪账户转出;另两笔分别为630万和660万则由一位名叫林奇的个人账户转入。
4500万存款从开始就是一个谜团。
据接近张蕊的人士称其在上海、北京、河南等地均拥有实业,但在辽宁盘锦却是一片空白。直至2010年12月4500万存款失踪,才第一次踏上盘锦这块土地。
张蕊于2010年的4月和6月委托公司的法律顾问朱茳将2000万和2500万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一家国有银行牛官支行,开户名分别是公司的财务人员徐素伟和张蕊本人。
等到2010年10月,张蕊计划将其中的2000万存款转入其在河南开设的另一家公司时,这2000万存款的提取方式却蹊跷万分。
这2000万存款并非按照银行日常操作流程办理转账。张蕊公司财务人员的银行卡显示,其中的一笔50万,由支行行长张忠东的弟弟张忠绪账户转出;业务单还显示,另外两笔分别为630万和660万的款项则由一位名叫林奇的个人账户转入。林奇为蒙古人,张蕊表示,其并不认识此人。
2010年11月,张忠东案发,当月宁波一家企业向盘锦市公安机关报案,称其在牛官支行的8000万元资金被非法挪用,经公安机关查明,其中2000万元最后的去向就是用于兑付张蕊的存款,随后警方冻结了该部分资金。
2个月后,即2010年12月,张蕊还发现自己账户上的2500万存款也失踪,从2010年4月14日到10月28日,这笔钱已先后13次以“网银转账”的形式划走,划入资金的账户多数为盘锦本地人,张忠绪和林奇账户也在其中。
张蕊代理律师邱嘉煜称,张蕊同这些人并不认识也无任何生意往来,2012年12月前,张蕊甚至都没有到过盘锦。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4500万存款飞向哪里?
银行方面表示,张蕊的存款均由网银自行划走的,与银行无关,也与张忠东挪用公款这一刑事案件无关,张蕊告银行案属于恶意诉讼。
张蕊方面则称,当时办理的两张借记卡从未开设过网银,自己不可能通过网银进行转账。其代理律师认为,网银是银行内部人员通过职务之便开设的,并通过网银非法挪用了资金。
银行出示了张蕊开设网上银行的协议,并强调开办网银必须有客户的身份证件、借记卡和知悉借记卡的密码,否则银行不可能开设网银。
张蕊的代理律师邱家煜则认为网银协议涉嫌伪造,一是网银的客户签名并不是张蕊本人;二是银行仅能拿出一份协议,开设协议时还有给客户的业务回单等手续,银行并未出示,证据不全;三是协议上面显示的时间是7点49分,并不是银行的营业时间。
记者了解到,这家支行正常的对外营业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五点半之间,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为8点30分。
更令人疑惑的还有两点。
首先,张蕊的网银协议上显示,经办人竟是张忠东案发后,该行在逃的信贷科员赵峰。正常情况下,办理网银手续应该由银行网点的柜台人员操作完成。
另外,张蕊账户通过网银转账的金额超过了银行设定的每日转账限额。其2500万元账户的转账业务回单明细显示:2010年6月2日14点到16点间,共划出了5笔款项,分别为1000万、490万、175万元、340万、494.9万。前两笔打入了名为林奇的个人账户,后三笔的收款人分别为朱予宝、张忠绪、段洪丽。
这家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一代K宝对外转账限额为单笔50万元、日累计100万元,二代K宝对外转账限额为单笔100万元、日累计500万元。如需办理更高额度的对外转账业务,必须携带本人银行账户原件和身份证件到银行营业网点,按银行相关业务规定办理申请。
张蕊上述账户每笔网银转账的金额均超过100万元,最高一笔竟达1000万元,日累计转账达2499.9万元。
那么,资金是如何突破转账上限被转出的?另一国有银行渠道部工作人员证实,个人无法修改银行网银系统设定的日累计转账金额,若想获得更高限额的转账,只能通过银行网点来完成。但企业网银除外。
不过,张蕊办理的两张借记卡均是个人账户,网银协议也显示开设的是个人网银。
2. “作案的大都是业务能手”
银行出来的,最懂如何钻空子。“银行员工对银行资金结算、支付流程很熟悉,不少资金掮客本身就是银行出来的。”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感叹。
尽管前述案情尚未全部浮出水面,但无论如何,网银操作都暴露出了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的马脚。信贷科长的签字,也将银行置于不利地位。被支行行长挪用的8000万储户资金,最终投向了何方,目前尚不清楚。
在这家银行看来,这4500万可能是“表象式存款”。张蕊的公司在河南、北京、上海等地,在盘锦并无任何业务,无合理理由将大笔资金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盘锦分行,并且选择的是处于偏僻郊区的牛官支行,可能涉及高息借贷等非法业务。
但张蕊方面称,公司经营主要是油田开发相关的技术,正与辽河油田洽谈石油开采的合作问题,将4500万元存入盘锦分行牛官支行,是为将来在本地设厂做准备。
银行方面则进一步指出,辽河油田的资金业务一直指定的是另一家国有银行,张蕊在此行的存款有多笔是从它行汇入的,这与辽河油田合作的说法相悖。
此前,曝出一些银行违规挪用客户存款案中,有客户利用银行风险管理漏洞,将企业存款分为数笔个人存款,与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勾结,将存款投向特定企业或者违规放贷。一旦存款出现问题,以不知情存款被挪用,起诉银行,要求银行承担赔付责任。
“银行在信誉危机面前,很多会选择赔付,有一些专业玩家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就专门利用这一模式从银行套钱。”一位国有银行的人士谈到此类案例时表示。
但撇开双方争执,不可否认的是存款最终在内部人的操作之下,违规流向了别处。这些资金可能流向房地产、矿权投资,也可能流向了民间高利贷。
银行“漏水”
这与此前曝出的中行内蒙古分行行长妻子绑架案、启动农信社员工违规参与高利贷等诸多案件,存在诸多惊人的相似——银行的结算平台,在内鬼帮助之下,成为非法借贷的温床,投机者或储户与银行内鬼甚至同时对银行实施了诈骗,而一旦东窗事发,银行又不得不对存款安全负责,成为最终买单者。
“一旦流动性和社会资金收紧,资金困难户就会涌现;而银行的员工对银行资金结算、支付流程很熟悉,实际上不少资金掮客本身就是银行出来的。”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感叹。
一位了解福建当地金融生态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福建龙岩等地频频爆发的担保公司高息转贷乱象背后,也出现了不少银行人员与担保公司串通的现象。银行出来的最懂得如何钻空子。”
记者调查也发现,在福建龙岩等地,担保公司高息发放的贷款,相当部分甚至超过一半是从银行借得。尽管银行对贷款用途监管很严格,但资金掮客们往往能够通过伪造材料的方式将银行骗过。
与上述几个案例的储户存款“被盗”、银行内外勾结相较,企业存款被挪用、金融票证诈骗更为触目惊心,此类案件今年来亦不断爆发。年初齐鲁银行爆出的60亿票证伪造案系出自一位银行员工之手,而仅凭一人之力就“玩转”济南地区的所有银行,也为近年所罕见。
负利率之下,银行高息揽存屡禁不止,而不少投机客谎称帮助银行完成拉存款任务,高息骗取企业或个人存款。若存款人是企业,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偷出企业预留印鉴伪造票据实施诈骗;若是个人存款,则在客户办理存折时,偷办信用卡挂于该帐号下,再实施诈骗。
早在今年一季度银监会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曾预警,2010年末商业银行案件出现反弹,“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基层网点的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作案的干部大都是明星行长和业务能手。这些大案绝非孤立事件,而是总行疏于内控使风险长时间积累后的集中反映。对风险不重视、不敏感、不作为,内控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激励约束机制与业务快速发展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严重脱节,是真正的重要内因。”
3. 虚置的资金监控
一家大行基层员工告诉记者,业绩考核之下,实际上关于信贷资金用途、资金结算等诸多监管存在虚置的情形。
在个别案情中,不排除储户和银行内鬼联手诈骗银行的可能,这背后恰恰反映的是,银行对一线员工资金结算支付等操作流程缺乏有效监控。
一家股份行信贷管控部门总经理说,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风险管控,大体上仍然从思想教育上下的功夫比较多,对一线员工的风险管控制定了“三不”原则,即“不能”,银行制度要严密,让客户经理无机可乘;“不敢”,制定严厉的违规处罚措施;三,“不值”,银行要搞好员工的收入待遇。
不过,一家大行基层员工告诉记者,业绩考核之下,实际上关于信贷资金用途、资金结算等诸多监管存在虚置的情形。在他看来,在2009年信贷供过于求时,客户经理协助贷款客户填写虚假审批资料是家常便饭。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不少城投公司都暴露出短贷长投的问题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按规定是不允许投向固定资产投资的,可事实上呢?”上述基层员工透露,银行的内部制度建设看起来很完备,但可执行性差。
内蒙古中行的案例显示,资金掮客早在数年前就已开始精心经营她的“庞氏骗局”,直至今年7月,因绑票事情才完全败露。
今年以来,骗贷丑闻不断,福建、江浙一带案例显示,银行贷款往往成为担保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担保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转投高利贷,高息转贷现象十分普遍。
事实上,银监会早在2009-2010年就开始未雨绸缪,对于风险管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针对贷款精细化管理的“三法一指引”,即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
数据似乎很乐观。2011年上半年,从贷款新规走款比重上看,交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达到了93.6%、99.7%和97.5%。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一位监管人士说,监管机构发现一些国有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也利用银行资金,偷偷发放高利贷。尽管有“三法一指引”,但银行对客户,尤其是集团客户资金的监控往往是虚置的。
“对于大型集团客户,特别是央企的客户,资金池吸引了大量的贷款资金,部分银行遇难而退,甚至放弃了对贷款走向和用途的调查,不提出受托支付的要求,使自己却背负了无限的责任。”上述监管人士透露。
多位银行人士也坦言,过去几年,在高达7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背后,资产抵押贷款的管理虚化和弱化很普遍,甚至部分银行以抵押存储为由,不明确贷款用途。
“银行认为只要有抵押品,因此你怎么用都可以,来规避‘三法一指引’,反以为自己坐在安全网上,甚至于抵押品市场真正为依据,推行加按贷款,资金挪用风险,市场风险大幅上升,这个是不对的。”一位监管人士指出。
上述股份行信贷管理部老总告诉记者,在他从事银行业将近30年中,已经遇到过多次货币紧缩,每一次紧缩之后,银行体系都会暴露它最基本的弱点,“上一轮2003-2005年信贷紧缩周期,如日中天的江苏铁本倒闭背后,是百亿信贷资金的瞬间化为不良。”
“2005年前后,银行体系爆出一系列分支行长腐败案,此后国有银行加大了对银行IT、风控、稽核等多个系统的整合和改革,起到了一定效果。但这两年信贷大投放之下,有一些后退。”上述人士坦言。
4. 货币扭曲根源
扭曲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扭曲的企业和银行行为。正如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所言,投机的发生永远基于诸多神话,而神话永远源于流动性。
2010年以来屡屡爆发的银行案件,大致可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属于2008年下半年“四万亿”的后遗症,比如此前爆出的地方城投“违约”殃及银行事件。2009-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将近20万亿,货币如此宽松,信贷审批难免会有所松动;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银根步步收紧,缺乏后续信贷支持的一些项目可能会出现烂尾或违约,银行由此受到牵连。
第二类,则与当前趋紧的宏观调控相关。货币从紧之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民间借贷趋向活跃,如此背景下,乱集资、乱拆借、乱提高利率的三乱现象涌现,银行作为信贷主体参与其中,愈演愈烈。
总而言之,扭曲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扭曲的企业和银行行为。正如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所言,投机的发生永远基于诸多神话,而神话永远源于流动性。
一位监管人士告诉记者,以江浙、福建等地为例,由于信贷需求旺盛,当地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纷纷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而放贷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银行,或者来自银行给大企业的贷款,“利用这些管理漏洞和大企业虚构项目,从银行套取低成本贷款,然后放高利贷赚取巨额利息,利差。”
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此前发布的2011年7月《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远远高于银行基准利率,而当地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上述福建金融业人士说,这背后的银行角色很微妙,江浙和福建一带,银行为了揽存,往往会倾向于与当地担保公司交易,银行内部风控已开了道口子。
此背景下,正规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拉下了水,而在极端案例中,银行内部人员群体参与了地下钱庄等高息借贷活动,或者内外勾结挪用直接挪用客户存款。
9月30日,中金公司估算,中国民间借贷余额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中金估计)的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