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抱团”功与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0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程亮亮

  “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中国公募基金界中似乎同样适用,其最佳注脚就是漫漫“熊”途中“被逼无奈”的抱团战术。

  “无奈”抱团

  毫无疑问,从表面上看这种捆绑式的抱团操作在熊市开始之时曾经很好地保护了部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使它们选股能力的拙劣被很好地掩盖。其实很简单,抱团的一个好处是大家都持有不动,无论熊市熊得有多厉害,其下跌对于净值的损伤都不会很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

  然而部分上市公司被公募基金抱团的程度已经让投资者瞠目结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持股超过40%的个股达到39只,而更有甚者公募基金几乎持股达到67%。如此的扎堆取暖也带来了诸多风险。

  今年出现的几只“黑天鹅”几乎都是基金重仓股。一旦这些公司的负面消息被曝光之后,公募基金开始内讧,部分选择坚守,部分则慌忙出逃,使得曾经的联盟瞬间瓦解。联盟的瓦解使得游戏规则瞬间被改变,变成了看谁下手更快,跑得慢的会死得很惨。当然,所有这些后知后觉者的亏损最终都由广大的投资者承担了。

  背后的不作为

  其实,抱团本身并无大过,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大家都看好它。而一旦这种抱团变成简单的规避风险之举之时,就成为公募基金投研团队不作为的最具杀伤力的“罪证”。

  正如同资金都是逐利的一样,资本市场永远都是充斥着贪婪与恐惧的博弈。牛市之时,谁都不担心没饭吃,投资者的忍耐度被迅速放宽。而一旦市场走熊,投资者的忍耐度则会相对缩窄,“考验基金管理公司能力的时刻到了”。

  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尽管各大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在宣传投资是项长跑运动,监管层也三令五申不允许过分重视短期排名,但是在这个“人才济济”的行业内部,排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如沪上某公募基金经理对本报记者所言:“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基金经理就选择了别人买什么我买什么,我只需要保证业绩不要垫底就可以。”

  由此不难看出,看似一种不错的策略背后其实是一种逃避的不作为。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看一个基金经理是不是认真做事,只要看他的仓位就可以,超出平均仓位很多或者低出平均仓位很多的基金经理才是真正有想法的基金经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