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基民如何避免被“忽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0 12:49 来源: 新华08

  

  □陆向东

  基金公司发布的各种信息、观点是大部分基民了解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主要渠道,甚至有一部分基民将其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但基民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基金公司难免存在”王婆卖瓜“的现象,传播的信息有失客观、公允,甚至涉嫌误导投资者。基民如果不加以仔细分辨,则很可能会陷入”被忽悠“的窘境。下面就是几类常见的、容易形成误导的宣传。

  许多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时,愿意把过往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任命为新基金的基金经理,激起人们的购买欲,但只要做进一步分析就不难明白:假如该公司内部存在强大高效的投研团队,那么除了其所渲染的明星基金外,其余同类产品的业绩表现不会相差很大。如果事实证实了这一判断,自然可以买;但如果同类产品的业绩表现连业内平均水平都达不到,那么,这种主打”明星基金经理“牌的基金公司就值得警惕。

  年均回报率是基金公司在宣传旗下基金时较为常用的指标,但如果仅仅根据这项指标的高低就想当然地决定取舍,则很可能落入陷阱。例如,甲基金年均回报率是14%,乙基金是9%,这两只基金均运作满五年,其中,甲基金前三年盈利,后两年却大幅亏损;而乙基金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盈利都在9%左右。从这两组数据不难发现,乙基金的投资业绩持续稳定,即便在甲基金大幅亏损的年份,仍保持了9%的盈利;而甲基金虽然五年平均收益率超过了乙基金,但业绩大起大落。试想,若在亏损的年份购买了甲基金,那么损失可能很大。

  另外,某些基金公司在介绍自己的基金时,通常会提及某基金荣获过某奖项,但究竟是在牛市阶段还是熊市阶段获得该奖项,却含糊其词。要知道,在牛市阶段,尤其是牛市主升段,股票型基金大都处于盈利状态,业绩上仅仅相差数个百分点,就可能决定了在同类基金年度排名中的伯仲;在熊市里,即便是同类型基金,但由于风控能力不同,年度业绩差距可能达到数十个百分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