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温州民间借贷泡沫破裂 鄂尔多斯福建等多地被引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3 14:49 来源: 中国经营网

  2011年10月,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温州民间借贷泡沫破裂鄂尔多斯福建等多地被引爆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2011年10月,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传福建宁德女地产商郑小青破产

  据媒体消息,而今在福建,又出现了地产商破产,据称该地产商通过民间借贷十几亿元,目前无法偿还的资金缺口达到十亿左右。而有知情人告诉21世纪网,此神秘人正是福建宁德商人郑小青。

  福建北有宁德、南有安溪,北部的宁德人近年来前赴后继地奔赴全国各地创办担保公司,有当地人表示福州的80多家担保公司中宁德人就占有70多家。郑小青就是卷入民间借贷的总多人之一。

  有宁德当地人在网上爆料,称郑小青是一个白手套银行钱起家的女人,从2008年起趁国家大规模放贷之机,用自家兄弟、姐妹、公婆名义成立众多贸易企业,然后互相转帐,做大流量,造成贸易来往资金大的假象,然后利用担保公司向银行套取大量贷款,并大量购置土地,利用土地再向银行贷款,在社会上大做声势,做大公司及个人形象,然后利用这些又向社会融资数亿元。

  不过近年随着资金链紧张,对借贷给他的社会资金付与每月8%到10%高利息,而这些进入她公司的钱基本用于打通关系和自家挥霍,近期随着其资金链慢慢紧缩,终于在近日在追债人的步步紧逼下宣布破产,但是其资产目前估算仅4亿多。

  21世纪网随后致电郑小青的宁德市顺丰胶合板有限公司,不过电话长期无人接听。

  今年45岁的郑小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她曾对媒体说,由于家庭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只上过两个学期的夜校,吃惯苦头。开过服装店、点心店,干过水果批发,当过裁缝师,开过旅馆。

  上世纪90年代,郑小青和许多的闽东人一样前往上海从事钢材生意,由于货款被客户拖欠等原因,1999年5月回到宁德在东侨发开区开办了在宁德的第一家公司———高科技纳米装修有限公司。

  而后2004年8月份三个股东四处奔波筹借601万元,标下这个20来亩的厂区,成立了宁德市顺丰胶合板有限公司。之后顺丰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涵盖木业、雨具及房地产开发的集团式企业。2007年至2008年连续两年该厂产值均超亿元。

  鄂尔多斯地产商被逼债自杀

  9月24日,鄂尔多斯市中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福金自杀身亡,这可能是今年以来鄂尔多斯房地产商群体性资金链紧张的最突出案例。中富房产是被紧张的现金流压垮的,除了6000万元剩余工程款未付清外,中富还有2.63亿元的民间债务,月息高达3%,但无任何未偿银行贷款。

  深圳LED企业钧多立老板举家跑路

  据第一财经日报消息,深圳一家2010年销售额上亿的LED企业也惊爆老板“跑路”,不仅令人担忧“跑路潮”有蔓延趋势,也预示着LED泡沫破灭的不祥前景。

  10月8日,深圳钧多立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钧多立公司”)董事长毛国钧、其妻崔丽华及其在公司内任职的亲属全部失踪,自此音讯全无。

  员工们顿时明白,老板跑路了,留下一屁股债和不断聚集到公司门口的追款人。

  据了解,钧多立公司拖欠建设银行龙华分行贷款3000万元,拖欠中化集团远东国际租赁公司1728万元,拖欠供货商已登记款项1200多万元,据媒体报道,其拖欠担保公司3300万左右,甚至还有一些尚未浮出水面的高利贷。

  钧多立公司的倒下,除了自身盲目扩张和运营问题外,同国内LED行业产能过剩也有关系。钧多立事件也许将成为国内LED行业投资泡沫破灭的一个样本。

  钧多立公司主页显示公司地址为深圳宝安石岩街道应人石文韬科技园B栋,但事实上,早在5月初,公司已搬至浪口社区宝龙新村泰隆商厦。6123456>>

  2011年10月,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在钧多立公司看到,237名员工正等着结算拖欠的140多万元工资,每天前来催款的供应商络绎不绝,甚至还有高利贷收款人员在门口蹲守。

  深圳宝安区法院已对公司资产进行了查封,据一名生产部员工介绍,价值两千多万元的机器设备可拍卖六七百万元。

  钧多立公司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2003年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董事长毛国钧出资160万元,一位名为毛梓铭的股东出资500万元。

  钧多立公司在LED行业小有名气,曾被评为“中国深圳行业(光电子)10强企业”、“深圳市质量协会理事单位”、“广东省照明电器节能产品十强企业”、“深圳市LED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单位”等。

  也正是凭着这些荣誉和多年积累起来的口碑,钧多立公司只有在客户打了全款后,才会生产。

  2009年钧多立公司销售额在8000万元左右,2010年达到1亿元。在生产部、销售部很多员工看来,直到老板出走,公司的生产运营相对顺利,销售和原料供应都比较正常,即使2011年受行业萧条的影响,销售额下降,也不至于落得今日结局。

  一位销售部人员向本报证实,钧多立公司专注国内市场:“上半年整个行业因产能过剩,销售比较困难,1~8月每月销量三四百万,虽然跟去年同期月销售七八百万相比,差了一些,但也算正常。”

  该工作人员说,10月以后订单回升,销售部的人员本以为曙光已现,没想到就在这时,老板跑路了。

  一位负责生产运营的管理人员称,老板跑路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公司扩张太快,导致资金链断裂。

  虽然今年以来行业惨淡,但钧多立公司仍试图逆市扩张。据报道,在2009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太阳能展览会上,钧多立公司和双流县人民政府签下订单,准备在双流投资4亿元,建设LED研发、生产、封装及各类应用项目,项目签约后钧多立公司将把深圳现有工厂整体搬迁至双流西航港开发区。

  随后,钧多立公司注册成立了四川钧多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期注册资金2000万元,第二期注册资金8000万元。目前,在一些招聘网站上,仍有四川钧多立公司招聘LED品质主管、工程师、品检员等职位的启事。

  政商联手帮扶信泰重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信泰集团重组如今如火如荼进行。温州市政府内部官员透露,胡福林归国后,就信泰集团重组问题,10月10日,瓯海区政府、温州市金融办、温州市工商联等联合召开帮扶企业座谈会。

  10月12日下午,温州工商联合会会长、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表示,他已经几次和胡福林见面,商讨信泰重组事宜,最终方案尚需要一点时间,但很快会出来。目前该协会下属企业已经联合成立了“帮扶基金”,帮助信泰重组,“最终方案也应该会很快出来”。

  据温州市政府内部官员透露,胡福林回到温州后,10月10日之后就一直呆在信泰总部办公,理清公司内部事务,信泰重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信泰重组也受到温州当地企业老板的关注。据温州市眼镜商会会长叶子建表示,目前商会内多家眼镜企业、包括其他行业知名企业都有意参与重组,愿意出资参股信泰集团。这些想法,需要与胡福林见面商讨。

  “对信泰重组我很有信心,但是其他跑路的企业呢?”温州政府处理中小企业“跑路”事件的一位核心官员表示,他自嘲为“消防救火队员”,面对一位又一位的“跑路”的老板,他感到焦虑。

  “如果信贷政策不变,中小企业老板跑路就会像瘟疫一样,在温州以及全国蔓延。”上述官员担忧道,政府救得了信泰,能拯救所有公司吗?

  宁波七鑫旗老板资金断裂揭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浙江宁波南侧的西店镇,望海村里除了2万多只下蛋的鸭,滩涂边数不清的青蟹以外,最知名的产品,出自刘鑫浩的产业。他现任村支书,合作社社长,投资十余家公司。20年前让刘起家的是一个手电筒作坊,如今,工厂开到了市区一个高科技园。6<<123456>>

  2011年10月,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金融危机发生前,刘鑫浩雄心进入地产领域,一块约86亩尚无法转作商用的当地工业土地,逆转了他半辈子的产业升级过程。

  央行征信系统显示,刘相关企业的银行授信业务余额约为12.04亿元,其余非银行类债务约有10亿,有政府人员透露,多来自其他企业借款,虽利率不低,但并非来自地下高利贷行业。

  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近月来屡屡发生民间资金断裂。温家宝总理几天前还在浙江温州考察,关注民间融资和金融稳定。在中部一些地区,担保公司也成批次地面临倒闭。

  目前宁波当地金融界正忙于应对此事。10月11日,数十家金融机构债权人的代表聚集,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参加了第一次协调会。宁波市副市长苏利冕称,“现在两级政府已经介入,银行已经同意停止抽贷。”

  掌控资产约17亿元的刘鑫浩一度被传出逃,政府消息称他目前在工厂维护正常生产。在他位于宁波市高新科技园区的工厂不远,即是市政府新的大楼,将刘拖入连环债务的地块,一直闲置于此。

  刘鑫浩坏消息不断时,和他同一个党支部的委员、望海村一家饲料企业老板高宗科正在香港采购原料。

  “为了公司他几乎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高宗科说。

  刘家在香港也注册有公司,他的核心资产,宁波高新区七鑫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七鑫旗公司”),即由香港公司出具部分资本金。

  外资身份加上公司逐渐从电水壶、吸尘器等加工产品,转向高端生产线制造的手机屏幕等产品,在宁波市国家级科技园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工商资料显示,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约4.9亿元,2009年仅约9500万元。主要增长来自加工和外购商品的销售。作为刘的核心资产,七鑫旗公司总资产似乎并无强大自研能力。

  虽然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均在2000万元以上,但其两个年度的净亏损分别为5500余万元和3300万元。

  刘鑫浩在大举借贷。“他的投资铺太多了。”一位参加政府协调会的西店镇官员称。

  高宗科曾听刘提及,他的资金短缺问题,起于位于鄞州区凌云路38号一块约86亩的工业用地。

  凌云路38号地块毗邻宁波市行政中心,即市政府新大楼。当地媒体人士说,随着建设工程在去年基本完成,周边的商业住宅价格已上涨一倍多,金融危机也没有阻挡上扬。

  工商资料显示,七鑫旗公司名下已有明珠路445号(七鑫旗工业园)和凌云路83号两处土地使用权,均已在银行抵押,近年来,七鑫旗正筹建集团公司,在2009年金融危机严重时期,还进口引入新的屏幕生产线,但并不缺少厂房用地。

  刘的土地一直闲置。一份当地基层法院民事判决书显示,将凌云路38号的土地使用权和在建工程等财产在2007年10月31日变卖给七鑫旗公司,价格7000多万元。地块原属于宁波市索孚数码系统有限公司。

  次年3月,刘鑫浩获得土地使用证。但因为在建工程的工程款问题,刘一直无法进入施工,直到2010年6月,上述判决书才将问题厘清。当地新闻媒体也报道称,在高新区管委会的介入下,终于将地块在建工程平整。

  “为了转为商用地,补交出让金,他差不多用了3个多亿。”接近政府调查的人士也透露出这一说法。高宗科说,直到事发前,商住土地的性质似乎还没有获批。

  等待之后,复杂的债权关系,让刘鑫浩难以维系。一位向七鑫旗贷款达数千万的银行风险管理人称,也许再给他几千万,他就能缓过来;但银行今年的政策非常严格,可能一些银行通知了刘,不会给予贷款展期。

  工商资料显示,七鑫旗公司2010年度的利息支出约2500万元,手续费500余万元。公司存在银行的货币资金体量较少,年度利息收入不足100万元。2009年期末,其短期银行借款约2.7亿元,2010年期末,在近8000万借款到期归还后,剩余短期贷款仍合计3亿元。

  最近刘“出逃”的消息在网络传播后,舆论将之与温州情势相比,宁波高层亦担忧形成连锁反应。6<<123456>>

  2011年10月,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分管金融的副市长苏利冕称,“我们看过了民间债权人的名单,几乎全是各个企业的老总,没有民间高利贷。

  刘的企业去年销售额是5个亿,今年到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数字。它现在也是在正常生产的。”

  宁波市银监局初步摸底的结果是,与七鑫旗公司存在出资人、股权或债务关联企业达21家,与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授信关系的有11家。产业以电子制造为主,另有相关的贸易、投资公司数家,包括刘控制另一部分核心资产,贷款余额约3.5亿的宁波市鑫洋电器有限公司。

  该文件指出,刘鑫浩的担保总量中关联担保接近半数:抵押担保的债权约5.66亿元(土地抵押2.41亿元,房产抵押3.22亿元,设备抵押0.026亿元);保证担保的债权为5.28亿元,其中关联担保占4.49亿元。

  因为关联复杂和涉及银行表外业务,上述11家授信企业的授信业务余额在12.04亿元。人行数据与当地银行上报数据相差1.09亿元。

  此外,七鑫旗的债务还包括,去年与新疆长城金融租赁和华融金融租赁公司签订的总额约8600万元的长期应付款。

  接近市政府调查组的人士说,刘在宁海可能还购有其他土地。在银监局调查的关联企业中,另有两家地产企业。但两家企业并无信用信息,也没有在当地银行的授信情况。

  一是宁波鑫洋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5266万,法人代表为刘姓西店镇人。一是宁波同立房地产有限公司,但未能在工商网络中查得。

  刘是否将七鑫旗公司的银行借款挪用到地产投资?目前并无确切消息。一位当地政府金融部门主管说,70%到80%的企业,都难以完全依照贷款用途使用。但这位官员否认刘曾将私下的融资用于向银行再扩大借贷。

  向涉及债务的数十家当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询问,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均表示只能由当地金融办统一口径发布。另有两银行负责人说,已基本查清贷款仅被用于原材料的购买。

  当地进一步的共识是,对订单情况良好但资金短缺的企业,政府要慎重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昨日,宁波市政府明确希望所有银行一律停止抽贷,并没有定下还贷期限;当地银行已表示配合。

  同时,这类救助是否有损银行的独立性,存在道德风险,随着货币形势的演化,正在业界和舆论中引发争议。

  在刘鑫浩的工厂周围,停放了宁波市公安局的警车,以避免放债者冲击,曾与刘关系密切的高宗科说,“他从来不赌不嫖,这件事儿真就像是命中注定。”

  温州银监局:银行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将被开除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银行从业人员不得参与民间借贷,一经发现立即开除。”10月11日,温州市银监局领导在传达上级精神的会议上对各银行的高管们表示。

  今年5月份,温州市银监局曾表示,去年以来,从其开展的现场检查和银行从业人员不良行为排查情况来看,个别银行信贷人员确实存在与社会中介机构有资金往来的问题,如通过社会中介垫付保证金虚增存款、联合社会中介为客户垫资还贷等,温州市银监局督促相关银行对当事人进行了处理,并要求相关银行进行整改。

  熟悉温州民间借贷及高利贷行业的人士表示,其实,银行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甚至直接放高利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正是一些银行从业人员的违规协助,很多民间借贷、放高利贷的行为才能实施。

  “此前某银行副行长除了违规向企业发放巨额贷款之外,还自己放高利贷几千万,最终企业主‘跑路’,自己也不得不跟着‘跑’了。”知情人士透露。

  近期温州频现企业主“跑路”现象,引发全国对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崩盘,并进而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担忧。

  近日,浙江省银监局推出“一揽子”金融帮扶措施,其中,就明令禁止银行向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融资。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9项措施支持小型企业发展,明确提出,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有效遏制民间借贷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活动;严格监管,禁止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6<<123456>>

  2011年10月,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温州警方破获了一起13亿元的高利贷案,竟然发现该笔贷款的债主八成是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

  对此,知情人士认为,“虽然普通的公务员可以从银行获得优惠贷款,但估计不太可能都拿着钱去放高利贷,不能把这个案例普遍化后认为有八成公务员在放高利贷。”

   温州正起草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方案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 温州在为民间借贷开药方时,除了拿钱挽救企业,也在谋虑“根治”的方法。破解小企业融资难,为富裕的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把民间借贷转入到有监管、透明化的正式轨道等可能会是未来发展方向。

  近日,“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传出,关于“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的构想,或许是温州此次因祸得福的一次机遇。

  温州市金融办相关人士表示,“我们一直有做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想法,以前就是金融改革试验区了,现在只是想深化一下,但是具体方案还在制作中。”他同时称,“还没有具体文件出台,现在只是一个方案,还在起草中。”

  不过,温州市相关负责人近日曾称,加快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尽快启动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申报工作。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政府正抓紧会同浙江银监局、人民银行在浙机构研究完善温州市政府递交的《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近期将报呈上级部门。方案涉及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成立11家股份制村镇银行、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出台《放贷人管理条例》和成立金融资产场外交易市场等,着力将温州打造成全国“民间资本集散中心”。

  温州市金融办的工作人员称:“温州一直都有申报金融改革试验区,但是不是国家级的我就不清楚了。这样类似的实验区我们一直在争取,有没有综合或者是具体什么内容我不能给你确定。”

  温州市政府某部门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在会议上他听说过,不过他没有见到方案的具体内容,方案可能还在温州市层面征求意见阶段。“昨天会议上我们说起来,想争取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想搞一个综合的改革实验区,讨论的是在综合改革实验区这个大环境的下,我们想做哪些事儿。”

  另据《温州晚报》消息,温州有关部门正筹建温州科技投资银行。

  温州市科技局局长徐顺东称,目前,市科技部门正在按照浙江省政府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科技金融结合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围绕如何使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实现有效对接,积极着手制定设立温州科技投资银行的方案,并进行申报。

  温州市科技局办公室的刘主任证实:“昨天开会领导也说过要大胆放手去探索,目前正在想着把方案做出来,还没有上报上去。”

  地产开发的“温州模式” 或将破裂

  资金链向来是地产开发商的命脉。从举债的实业老板“跑路”,到担保公司、“老高”的本金损失和业务停歇,资金链断裂以及大量资本流向严重不均衡,已经使当前的温州房地产行业感受到秋意渐浓的冷峭。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温州房地产行业的特色在于民间集资开发,股东数量巨大,资金链庞大冗长,资本来源结构复杂,和当年一窝蜂投资山西煤矿如出一辙,堪称独有的“温州模式”,一旦项目资金链断裂导致失败,后果堪忧。

  早在今年1月,周德文曾经预测,如果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从紧没有改变,民间借贷规模和风险继续加大,造成金融市场信心崩溃,在2012年春节或上半年,温州将有大量中小房地产倒闭或兼并。

  除此之外,许多温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家普遍参与房地产开发,在中央颁布“限购令”之前,大多数这类小型的地产开发项目都还能实现现金流健康运转,而现在,随着“限购令”效应逐步显现,销售一落千丈导致无法回笼资金,也使得这类温州的小型地产开发商不得不忍受资金紧张的“煎熬”。6<<123456>>

  2011年10月,民间借贷市场风声鹤唳,温州、宁波、台州、鄂尔多斯陆续成为民间借贷的爆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温州企业家表示,2003年看到房地产项目好赚钱,斥资上亿在江苏省拿地开发别墅,数年来倾心设计开发,前两年别墅销售情况火爆,资金回流状况非常良好,一直是自有资金开发。而自从政府实行“限购令”之后,别墅销量跟不上,投资客也因为高利润转把资金投向民间借贷市场,加上银根收紧对房地产开发商一律拒绝,眼看着过年前要支付2000万工程款,就是拿不出。如今这位企业家称:“高利贷根本不敢借,本想熬一熬,现在就怕温州金融市场不稳定,挺不过去。”

  在温州,这绝不是个案。据公开媒体报道,“跑路明星老总”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也在前几年涉足开发房地产;甚至有些温州的小微地产开发商,最近资金紧张到连申办销售许可证的50万元都筹措不到。

  如果说中央宏观经济政策打压房地产是硬性的外部力量,那么民间金融市场不稳定导致的信心涣散,则从内部严重打击温州,乃至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商。

  据从当地获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4日紧急赴温州调研,控制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时候,北京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也悄然抵达温州,和当地企业家、商会会长进行接触沟通,了解情况。(编辑:郭英鸽)6<<123456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