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理念认识文化地位作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10:37 来源: 经济日报金秋10月,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深入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必将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产生重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10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文化是什么?文化应在民族复兴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文化价值的实现方式当如何与时俱进?文化该如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与认识也从未像现阶段这样广泛而深入。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面孔,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社会的灵魂,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正是取决于中国文化的特质,诸如博采众长的开放与包容理念、力避偏狭的和谐与平衡理念,等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峨冠博带的“孔子三千弟子”手捧竹简,高声朗诵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精彩场面震撼了无数心灵。一位外国观众说,没想到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人说出的却是这样平和的一句话,只有具备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个性而且充满文化自信的国家,才能有这样的胸襟与气度。
两年后,人们再次在上海世博会触摸到五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脉动。从历久弥新的清明上河图到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从少林、武当功夫到山野中走来的民族歌舞,从“民为贵、和为贵”的先贤遗响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东方智慧……气势磅礴的中国馆,向世界尽情挥洒着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特色。
两大文化盛会,把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中国、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中国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眼前,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新形象方面贡献了独特的价值。这同时也生动地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广袤精神沃土;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几千年形成且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化纽带,已成为凝聚社会、凝聚人心的动力之源。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这一战略性论断,揭示了综合国力竞争不仅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竞争,而且是文化力量的竞争。
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新的概念——“文化软实力”。所谓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力,它集中体现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比它的经济和军事资源还要大。美国的文化,不论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都强烈地向外散射”。这种竞争手段的能量不仅令人惊叹不已,也使其他国家敏锐地感受到被美国“软实力”同化的威胁,进而深切地认识到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基于上述原因,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这一态势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面对国际舆论话语权和文化市场的强力竞逐,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不能不深刻地体察到,仅有经济繁荣的国家还不能算真正的强国,既有经济繁荣又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朝阳产业”,正在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我国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平均增幅达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期间,中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繁花似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北京,2006年至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递增21.9%,到2010年上半年,更超过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一跃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广东,有950家动漫企业年产值过百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网络游戏年收入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游戏的收入更占到全国的二分之一。上海、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已超过5%,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资产和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数量大幅攀升。
文化产业不仅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长足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文化与经济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日益成为最为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在良好局面中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定位决定地位。正是基于对文化的内涵、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更是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思路决定出路。在中央既定战略方针指引下,“十一五”时期,从《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9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项政策频频推出,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能量也得以全方位释放,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整个文化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人均GDP现已超过4000美元,依据国际经验测算,每年文化消费应为4万亿元左右,这样的消费潜力一旦释放,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世界各国强烈希望了解中国,“中国热”、“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与此同时,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全社会参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地在文化建设上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并初步成形,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样式不断涌现,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强劲动力。所有这些新进展、新成果,都使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石和条件更为牢固、更加成熟。
面对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创新,不断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