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子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21:08 来源: 《国际融资》

  ● 采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

  LI Zibin: SMEs financing problem break

  ■本刊记者 李路阳 孙春艳

  自今年6月份以来,“经营环境恶劣:新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恐将来临”、“珠三角、温州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危机似乎比2008年时更为严重”等消息牵动各方人心。而早在4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就曾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如果不采取迅速有力的措施,到今年年底极有可能会出现2007~2008年中小企业资金链普遍断裂的情形”。危机是否真正来临?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融资难”到底难在哪里?较为可行的解决之路是什么……,带着这些中小企业极为关心的问题,《国际融资》记者如约来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采访了会长李子彬

  记者:您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任上已有5年,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更真实的了解,以您之见,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自身无法逾越的发展障碍?

  李子彬:中小企业,顾名思义,规模小、实力弱。其表现一是人才匮乏,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去大企业而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稳定,待遇高,所以中小企业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困难;二是资金实力弱。这两个条件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弱,而且管理水平也不够高。因此,多数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大约是4至6年。近几年中国工商系统登记的企业数据显示:每年新注册的企业大约100万户左右,每年注销的企业有40万~50万户。尽管不少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比较短,有的企业创办几年就消失了,但是,也必须看到,还有一部分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微型的变成中型的,中型的变成大型的,像深圳的华为、中兴就是近十几年来由小变大的企业典范。

  中小企业发展有其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企业家自己不怎么讲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总喜欢讲外部的政策环境、发展环境等因素,融资难、税负重、市场准入门槛高等。无可否认,这些外部问题的确存在,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要说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我认为主要还是来自企业内部,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比较弱,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比方说,同样一个问题,不可能对所有企业造成同样大的影响。各个企业的内因不同,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也不同。但企业内部的问题,只能靠企业自身去认识,去觉悟,去纠错。当然,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很重要。作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我们更多地还是在呼吁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更好地外部条件。

  总体上讲,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在逐年改善,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2009年、2010年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可以说前进了一大步。从这个角度上讲,危机也是机遇,坏事变成了好事。

  2008年上半年,有几十万户中小企业倒闭或歇业,3000多万农民工返乡,引起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关注。这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而且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从2008年9月份以后,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

  记者:在这些政策措施当中,有哪些举措对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更为给力?还有哪些欠缺和不足?

  李子彬:第一,就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而言,中央加大了财政的支持力度。比如,原来中央财政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只有4.5亿元人民币,2009年增加到90多亿元了,2010年以后增加到100多亿元了。还有,减免100项不合理的收费,总计360亿元,这也减少了中小企业的负担。

  第二,融资方面,央行、银监会引导、督促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建立中小企业专营融资机构,大中小各类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证券市场上,中小板、创业板都加大了服务力度,股权基金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虽然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没有令中小企业觉得宽松。在市场准入方面,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新36条”内容很好,但落地的不多。尽管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文件加起来超过一千个,但中小企业并没有感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对垄断行业的投资,比如铁路、电力、电信、石油天然气、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对中小企业总是隔着一层“玻璃门”。

  市场准入、税负过重、融资困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呼声较高的问题,但其中呼声最高的,还是“融资难”问题。我认为,对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确实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力量解决。“十二五”规划既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也令其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今年,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持续升值,节能减排压力加大(15个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这些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的更为严峻的形势。

  记者:您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国家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缓解融资困难方面的举措?

  李子彬:尽管现阶段融资难仍然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大问题,但客观地讲,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了很大改善。就信贷融资而言,2008年9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引导和督促大银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专营机构,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一举措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09年新增贷款额9.6万亿人民币,2010年7.95万亿人民币,货币总量的宽松和信贷结构的优化,使中小企业的信贷有了明显改善。就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而言,比起以前不仅拓宽了,而且也向前走了一大步,比如中小板、创业板都有很大进展。今年上半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83家,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61家,这些企业共融资1100亿人民币,比前几年有了很大进步。私募股权基金募集和投资额都比以前有很大改观。

  记者:据我们了解,多年以来,您一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上下努力,今年4月,您在给温家宝总理的信中,特别呼吁请中央关注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现在政策推进得如何?

  李子彬:今春以来,我到江苏、浙江、广东、云南、湖北、辽宁等6个省市调研中小企业情况。4月下旬,我给温总理写信,反映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6项政策建议。温总理看后很重视,批给了李克强、王岐山、张德江、马凯,这四位领导又批给各自分管部门的一把手,如发改委的张平、财政部的谢旭人、人民银行的周小川、银监会的刘明康、证监会的尚福林、保监会的吴定富、工信部的苗圩等。我在信中讲,如果不迅速采取坚决的强有力措施,那么,到今年年末很可能会出现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那时的情况,一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自下半年以来,我就看到了金融系统有较大动作,6月初,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出了相应的通知,加大银行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相关“新政”支持对小企业贷款。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7月初在河北考察时还特意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强调要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随后工信部等4部门出台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新增“微型企业”分类,被认为将会针对微型企业融资难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我在给温总理的信中也提过中小企业负担很重,要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至今我没看到这方面有何动作,也可能正在研究。我相信中央各部门一定会关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优化发展环境。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金融系统动作比较大”,其中银行系统执行情况怎样?

  李子彬:据中国银监会公布,今年上半年对小企业的信贷余额是9.7万亿,相比较2010年上半年的小企业贷款6.69万亿,增加了3万亿,这说明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是有所改善的,但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但有些银行在执行过程中却有点儿“趁火打劫”。一些银行趁着信贷紧张,纷纷抬高贷款利率,中小企业贷款,在基准利率6.56%之上还要再加三成,这样,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就变成8.3%左右,再加上小企业贷款还需要支付给担保公司3%的担保费,这样一来,中小企业的贷款费用实际上就达到了11.3%。银行这种行为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挣的钱都变成给银行打工了。但就是这么高的贷款利率,很多中小企业照样贷不上款。

  记者:有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之所以难,是因为银行喜欢傍大款,嫌贫爱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子彬:看问题不要走极端。中小企业贷款难,并非都是银行的过错。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在各行各业,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多种多样,银行不可能把所有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全包下来。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有先进的技术,产品前景也很好,但刚注册不久就去银行贷款,银行敢给他们钱吗?这种要抵押没有,要经营记录没有,要信用记录还没来得及积累的高新技术企业,银行肯定不敢给它贷款。这种企业应该通过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的初创企业都走的是这样的路径。另外,那种企业管理不规范、信用不好、做假账的企业,银行也肯定不会给它贷款。政府要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企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多渠道融资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危机,越做越强,越发展越好。

  从国际上看,企业从银行贷款,仅占企业融资总额的30%左右,而中国企业的融资途径太少,全挤到银行门口去,银行有限的资金无法满足社会投资的需求,所以说,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等其他融资渠道。

  记者:那么企业融资难,到底难在哪里?您认为较为可行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李子彬:之所以融资难,银行、企业、资本市场各有各的责任。中国的股权、债权等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在国外,债权市场与股票市场规模一样大,中国的债权市场很小,中小企业债权市场更小,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再有,中国的银行系统发育得还不够,小银行太少,5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0多家城市合作银行,剩下的小银行资产规模很小,分布的面也较窄。从贷款成本、风险等市场角度考虑,大银行当然愿意贷给大企业和大项目。但大银行都是国有资产控股的,国家有困难,中小企业发展缺钱,大银行当然有责任为国家分忧解难,即使成本高、风险高,也要想尽办法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而小银行限于自身资金实力,也只能给小企业和小项目贷款。银监会提出3年要发展1000家村镇银行,要加快步伐。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组织机构的设置,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审贷流程都应该有改进。

  总结起来就是:第一,大银行要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加快发展小银行;第二,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第三,企业要加强规范管理,自身要具备向银行贷款的条件。

  记者: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局,需要多管齐下,多部门协同作战。在您看来,要想突破瓶颈,政策措施应该从哪里着手?

  李子彬: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融资难,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优化信贷结构,银行的信贷投放要调整,这个见效最快。比如,房地产投资现在占银行信贷余额的1/4,成为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另外,地方土地财政、房地产暴利、保障房建设太慢,也是主要推动力。1/4的信贷都集中在房地产一个行业,不仅催生了泡沫,而且挤占了别的行业和企业的资金。我认为,只要下狠心解决,信贷结构调整有几个月就能见效。因此,应抓紧优化信贷结构,把资金投向农业、中小企业、制造业。

  现在,高耗能产业投资又反弹了,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2.9%,高耗能产业增长12%以上。这说明投资和信贷结构不合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写给温总理的信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优化信贷结构,多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其他几条建议是: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法律和政策措施,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转型;加强理论研究,扫清发展非公经济的思想障碍;加大各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持、引导力度。

  记者:您在前面谈及您到六省实地调研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后您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落实情况怎么看?

  李子彬:工信部、全国工商联和我们协会都下去调研过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最近全国政协又去调研,我认为,多调研一下很有益处,情况了解得更深更细一些,向国务院提建议会更准确一些,能够形成广泛共识。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公共基础平台、人员培训、拓展国际市场、技术改造和创新等几个方面。2008年之前,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仅4亿多人民币,金融危机以后增加到近110亿人民币。我个人希望继续加大力度。

  2002年《中小企业法》颁布,该法要求各级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基金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9年过去了,这个基金还没有建立。我认为,能把以前出台的法规和政策都不折不扣地落实,就足够了。不要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让企业空欢喜一场。

  2005年中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老36条”。2010年又出台了“新36条”。这些法规措施都很好,说得很全了,内容包括加大财政支持、缓解融资困难、扩大市场准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5个方面。但落实得不够,而且落实起来很难。

  记者:现在有学者认为“中国中小企业真正的经济危机已经到来了”。对此您是否赞成?

  李子彬: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少数人对基层不了解的主观臆想。现在不可能比2007年和2008年那个时候更困难,那时侯国际市场迅速萎缩,出口都出不去了,所以倒闭了那么多企业,现在不同于那时,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7%,出口增长25%,进口增长29%。现在的融资环境比那时候有所改善。企业经过那次打击以后,比过去聪明了,不盲目扩张。中国经济难还是难在调整结构上,今年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胀,调整结构。而发展GDP并不难,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市场非常庞大,经济搞快容易,优化结构、发展转型难。今年上半年GDP计划增长目标是8%,可最终可能达到了9.3%左右。

  记者:您如何看待小额贷款公司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李子彬: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有益的融资补充,可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但它本身也遇到困难,资本金有限,自身不能吸纳存款和融资。我在南方看到过这样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搞得挺好,一个镇上有50家企业,大家出资成立个小额贷款公司,信用不好的企业不让加入,实行存一贷三或存一贷五,利率比银行高1~2个百分点。当地政府也很赞成这种做法,年底还会对这种公司进行奖励,他们又把政府的奖金存入公司,实施滚动发展。这种公司一年下来,资金从几百万发展到一两千万的规模,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为当地企业服务的。

  记者: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成立以来,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李子彬: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也没有要求事业编制。现在办协会很难,我们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来办,自己谋生存,求发展,对会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自建立以来,效益一直不错,是因为中小企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虽以服务创收,但又不能是完全为盈利,还是保持公益性质。我们协会成立5年来,没有一封告状信,开各种论坛和培训都是免费的,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社会招聘,层层竞聘上岗,现在已有50多人,基本建立了一支既有较强工作能力又有较强社会责任心的队伍。之所以能招来人才,留住人才,不仅要有较好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还要为每个员工负责,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协会要求每个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来做,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协会内部实行目标责任制,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部门和人员,每个季度考核一次。

  成立5年来,中小企业对协会的工作比较认可,会员单位积极缴纳会费和其他有偿服务费用,协会初步发挥了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的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研究中小企业问题经常邀请我们参与讨论。我们给企业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帮助中小企业联系银行贷款,帮助企业推销节能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帮助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和集合票据,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等。我的愿望是把协会办成一个政府信赖、企业欢迎的百年老店,把协会办成中小企业之家。

  记者:现在中国很多创业投资基金与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很不一样,基本上可以称为准PE,根本不是风险投资基金,为何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投基金?

  李子彬:在中国,创业投资基金一般被称作“天使基金”,之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投基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中国现在还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基金管理队伍,只有少部分的创业投资基金创立者是自己拥有过创业和海外上市经验的,但大部分的基金管理者都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国外真正意义的风险投资基金的人员都是技术人员出身,国内却少有。因此,中国的基金管理者很难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前景,而且现在中国很多创业投资基金多是短期投资行为,即通过运作企业上市而获利,实际上是财务投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第二,从目前看,中国投资者队伍素质也不够高, GP(即general partner,指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普通合伙人)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希望进入基金投资委员会获取投票权,但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投资判断力,甚至影响基金的正常工作。可以说,中国要发展真正意义的创投基金非一日之功,我认为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本刊实习记者阮芬芳对本文亦有贡献)(采访人物摄影 王南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