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被突击花钱”呼唤预算体制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1 22:4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文/本报记者 王超

  3万亿元——这是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全国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将花掉的钱。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已经达到全年收入的91.12%,而支出比例仅69.32%。而财政部编制的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超10万亿元。年底突击花钱在所难免了。

  年底突击花钱源于中国财政预算审批制度相对滞后。“中国预算审批制度没有正当的程序保障,缺乏稳定性。审批过程十分缓慢。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例,3月份批准全国财政预算,而项目的审批往往到七八月份才能批下来,再等到资金拨付下来就已经第四季度了。这导致中国财政支出拨付在季度之间和月份之间呈现出波浪态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中国的预算制度还存在负激励效应。如果年初安排的预算没有全部消费掉,带给当事人的不是“节约有功”,而是“办事不力”。因为预算没有用完,除了有可能影响到这个部门的工作成效评估外,还会影响下一年预算经费的拨付。所以,这部分钱必须在年终花完。

  随着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的越来越大,年底突击花钱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国全国财政支出逐年增长,到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已经高达10万亿元。到年底剩下的钱也高达3万亿元。虽然这3万亿元是预算内的,与4万亿投资计划有着根本的区别,但短时间内花这么多的钱很可能会对四季度的CPI造成不良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助长高通胀的因素还未消除。如资源税改革、房价仍未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年终还会出现节日效应等。在年底突击花钱会让中国通胀水平将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除此之外,预算审批制度的滞后和僵化还会引发其他很多的麻烦。在公众的生活经验常识里,它几乎总是成为财政资金浪费、滥发奖金福利乃至寻租腐败等的同义词。一些急需资金的项目,反而因资金迟迟不到位而被拖延。

  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江源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每年9月底就会结冻。在此之前,预算的资金拨不下来就无法施工。十一五期间,国家本打算财政拨款75亿元做这项工程,结果只花出去了40亿元。并不是三江源不缺钱,而是因审批制度的滞后降低了效率。”时红秀说。

  要想解决中国年底突击花钱,就必须进行预算体制的改革。“中国的预算年度是从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而批准预算的两会则是在3月份召开。每年1/4的时间白白浪费了。我国应该提前召开全国年度财政预算会议。比如,在美国的预算年度是以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他们的年度预算会议则是提前至每年1月份召开。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到10月份开始执行。”时红秀说。

  与此同时,中国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预算体制的监管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政府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广大公众的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但全国的财政预算并没有完全公开。公众很难起到监督的作用。国家应该加快财政支出的步伐,对社会各界对‘年终突击花钱’问题的关注加以解释和引导,将它转化为一种社会监督力量。唯有如此,各级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才有希望一步步规范起来。”陈和午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