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自主创新开始“转身”国际合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1 22:4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一些科技领域应对外开放与跨国公司正面竞争

  本报特约记者 佟文立报道

  随着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国际合作”的思路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自主创新”口号提出后,“以市场换技术”一度成为一个贬义词,似乎是在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原本想利用外资但结果反被外资利用了。一时之间,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结的推动下,封闭、保守、排外的思路渐渐占了上风,大有主导中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之势。

  同时,中国“自主创新”政策中涉及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部分的政策更是招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商会”的声讨,甚至还遭到美国政府的施压。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曾经在一篇报告中把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称为“一份以空前规模盗窃技术的蓝图”,华尔街日报网站更是刊登出题为《“自主创新”政策扼杀中国创新》的文章。

  其实,早在今年8月底,《国际科技合作“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就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目标,旨在推进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扩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程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对此对《中国产经新闻》特约记者评论道:“十一五初期出台的很多领域的自主创新政策都没有被执行下去,一些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的也不是很顺利,这种结果主要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先前对于跨国公司竞争的问题认识得很不到位,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其实,从知识产权角度来定义“自主创新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绿坝”事件的国际影响就非常之坏。

  目前,大约有1000家外资企业的研发实验室,但实际上很多跨国公司并没有把尖端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这些实验室几乎全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将国外形成的创新成果进行本地化改造上,而不是在中国针对全球市场开发尖端科技和产品。

  2006年到2010年,从美国专利商标局获得专利最多的10家美国科技巨头分别是:IBM、微软、英特尔、惠普、美光、通用电气、思科、德州仪器、博通和霍尼韦尔。这些公司中有一半似乎并没有在中国进行任何重要的研发工作。

  并且,在这几年中,这10家公司中有一半的中国子公司均未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专利。相比之下,反倒是只有一家公司在印度开发出来的创新技术或产品未获得任何专利。这10家公司中只有微软和英特尔把中国变成其全球研发中心,而这恰恰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华拥有绝对垄断地位。

  专家也指出,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工作进程方面应该力争有所作为。比如,在一些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诉讼和反不正当竞争诉讼中,一些跨国公司在指责中国员工窃取其技术秘密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不正当方式窃取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政府理应出面干涉。国家科技之所以要立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就是因为这些领域的国内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与跨国公司进行正面竞争,“政府如果下不了这个决心,干脆不要搞了”。

  此外,政府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关键不在于国家财政的资金投入有多大,而在于创新环境的好坏。政府要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使企业能够赢利并不断壮大,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最终成为市场的主导。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