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加快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06:52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姜欣欣

  今年以来,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进一步显现,关于打破金融体系的管制与垄断,建立市场化金融体系,特别是放开资金价格即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正在日益提高。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提出至今已近20年,何时才能真正实现?今天,民生证券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博士接受《理论周刊》专访,结合民生证券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认为:长期利率管制有违公平和市场原则,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时机已逐步成熟,利率市场化在业务层面已经事实性开展。

  长期利率管制不符合市场原则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现有的利率形成机制和贷款投放方式中,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大中型国有企业,且资金价格相对较低;即使是盈利能力很强、信用风险低的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价格高的困境。您认为其中原因何在?

  滕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决定企业信贷价格和信贷规模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信用风险,而是资金的可获得性。基于这一原因,信贷资源无法按照“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进行配置,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资金可获得性高,很容易通过银行获得廉价资金,而中小企业只能以较高的价格获得少量信贷资金,大部分资金通过自有资金甚至更高成本的民间借贷获得。

  现阶段,大中型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资金的价格在6%~7%(下浮10%至上浮20%),而中小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获得资金的价格则普遍超过9%(上浮30%以上),且信贷资金远不能满足资金缺口,只能通过10%~20%的资金价格向民间借贷或者从其他融资渠道获取。

  由此,现有利率体系在导致信贷配置效率下降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资金价格在不同类别企业间的“双轨制”,“双轨制”运行的资金价格体系有违市场公平原则。

  管制利率不仅扭曲了信贷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也“成就”了银行体系以“经济租金”形式从实体经济获取丰厚利润。在过去的八年中,我国GDP增长了1.49倍,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3.8倍,上市银行业净利润则增长了26.9倍。(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已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45%)。较高的保护性息差成为银行利润高增长的重要保证。银行业的净利润在2003年的时候仅为工业企业利润的4%,至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3%,预计2011年将接近30%。保护性利差在给银行体系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增大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过高的利息成本侵蚀了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的利息和所得税负担已达息税前利润的40%。

  利率市场化时机已趋成熟

  记者: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至今,在您看来,实际进展状况如何?

  滕泰:刚才讲的实际上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实际推进的情况看,存款的下限和贷款的上限已经基本放开,但进一步推进将涉及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导致银行利差收窄,下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当前银行体系已经有充分的实力迎接利率市场化,事实上,存款上限的放开也正在以理财产品等方式展开。

  第一,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剥离、注资、上市和保护性利差等政策相继为银行业提供了超过3万亿元的资金扶持;农业银行上市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初步完成,为利率市场化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历史上商业银行体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承担了沉重的负担。改制前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接近2万亿元,拨备覆盖率则不足10%。1997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在改制重组、改善治理和由行政评价向经济评价转变的同时,通过注资、剥离不良资产、上市、维持保护性利差四大措施支持商业银行的改革。其中,前三项支持政策为银行提供的扶持性资金超过2万亿元,维持保护性利差提供的资金扶持超过1万亿元,相关政策为银行贡献的资金共计超过3万亿元。可以说在1997年以后的十多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上市被“扶上马”,在保护性利差政策下又被“送一程”。政策红利使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快速提高,二十年前技术破产的银行体系已经凤凰涅槃。

  2010年农业银行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改革初步完成。银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完成后,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切实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加速器的要求日益紧迫,实现资金定价机制的市场化业已成为下一个改革目标。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已经大幅提升,资产质量屡创历史新高,抗风险能力也大幅增强。2010年全球千家银行排名中,中国共有84家银行入选,其总资本占到千家总和的9%,而税前利润占比高达25%。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前25名中,中国银行业独占5席。可以说,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利润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一条件下,收窄保护性利差,逐步解放资金价格的条件已经具备。

  第二,在央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然普遍担心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给银行带来较大冲击而却步不前时,2011年货币紧缩状况下利率市场化已经通过理财产品、贷款利率大幅上浮等方式实质性开始。

  数据显示,2011年发行的4043款理财产品中,利率超过1年定期存款3.5%的理财产品达到2734款,占比达68%。所有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已经达到3.89%,当前阶段开始发售的理财产品的利率(以30天产品为例,年化)则普遍在4.4%以上。通过理财业务,存款利率市场化已经事实上逐渐开展。

  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贷款利率大幅上升。基准利率九折的贷款在2010年底占比达到27.8%,而2011年6月份大幅下降18个百分点,至9.94%;基准利率上浮30%以内的贷款占比快速上升,2010年底占比达到25.7%,而2011年6月底大幅上升18个百分点至43.3%。2010年6月份,商业银行一年期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5.91%,2010年底达到6.54%,至2011年6月份,进一步上升至7.33%,上升1.4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达24%。这表明在货币紧缩的情况下,贷款利率的自主浮动程度已然扩大。

  具体操作中应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记者: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法律、法规、金融创新配套进行,循序不断推进的过程。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需注意哪些问题?

  滕泰:其一,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防范恶意竞争带来的冲击。证券行业佣金费率市场化告诉我们,缺乏有效行业自律的结果将是恶性竞争。自证券行业交易佣金设定上限向下浮动以来,由于业务同质性强,交易佣金比率在恶性竞争中快速下降,预计2011年将有20家以上的券商陷入亏损。证券行业的交易佣金费率和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由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要显著大于证券业,所以银行业恶性竞争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冲击也将远大于证券行业。由此,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协调、规范行业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是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其二,注意与宏观经济形势相结合,以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纵观全球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各商业银行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市场化引起金融体系动荡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智利。1974年5月起智利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次年4月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过快的市场化步伐与金融监管的放松造成了存贷款利率的大幅波动,1977年该国贷款利率高达40%,并最终引发了80年代智利的金融危机。至1989年,智利中央银行持有的困境银行的贷款占GDP的近20%。再如,印度尼西亚。在1983年该国一次性放开所有存贷款利率限制,随后实际贷款利率长期高达10%~15%。高利率带来的道德风险不断在银行内部积累,银行不良资产快速攀升,终于导致了1990年~1991年的银行支付危机。这些动荡案例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涉及到资金价格的自主浮动,进而通过资金的供求变化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诸多指标。基于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和步骤需要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结合,防范改革引起的宏观经济冲击。

  在当前货币紧缩的条件下,资金需求旺盛,利率市场化推行的初期阶段很可能带来资金价格短期的上扬。其后果有二:一是资金价格上扬过快、幅度过大将严重抑制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局面;二是过高的资金价格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大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隐忧。反之,在货币宽松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推行的初期阶段很有可能带来贷款利率的下降,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由此看来,在货币紧缩的时候,利率市场化需与降低存款准备金、加大公开市场投放等政策相结合。同时,可以考虑在存款端逐渐放大利率上浮的幅度,参考同期理财产品的利率对存款利率做同方向、小幅度调整,从而扩大银行体系对资金的吸收和配置能力,理顺资金价格,提高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而在货币宽松的时候,利率市场化需和提高存款准备金、加大公开市场回收等政策相结合。同时,在贷款端逐渐放大利率下浮的幅度,参考同期债券和信托贷款等直接融资产品的利率对贷款利率做同方向、小幅度调整,从而扩大银行体系对资金的供给能力,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

  其三,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一定程度上防范金融风险传染。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破产风险,经济周期下行拐点出现后这种风险将被快速放大。个别银行破产所带来的传染效应将是金融体系的灭顶之灾,因此利率市场化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防范金融风险传染意义重大。日本在1971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根据《存款保险法》,1971年7月1日日本存款保险公司(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of Japan,简称DICJ)成立。美国早于1933年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时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1933年后,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大量减少,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银行挤兑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03年全球已有78个国家设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不过,从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的关系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与否并不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先决条件,众多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晚于利率市场化,且只是作为利率市场化完成后进行的制度性补充和辅助。

  记者: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首要影响是银行的净息差水平收窄,从而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对此,您有何预期判断?

  滕泰: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净息差下行10~20%。我们预计我国商业银行息差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将受到较大影响,具体来看存款端将增加20bps,贷款端将损失30bps。

  从存款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银行负债端的实际成本在2%左右,其中存款的成本约为1.8%,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约为3.89%。按照财产品与存款的比重10%计算,市场化后存款端利率的上升影响为20bps。

  从贷款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后贷款的真实成本将逐渐向已经由市场定价的债券成本靠拢。目前债券的发行票息率与银行利率之间差额约为1.5%,考虑到债券市场对银行的替代,假定未来20%的贷款将按照债券市场定价,这一因素对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约为30bps。

  由此计算,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将收窄息差约50bps,以银行现阶段2.6%~3%的净息差水平计算,影响为17%~19%,考虑到银行对利息收入进行的收益结构调整,这一影响将减弱为10%~19%。当前阶段,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约为80%,息差收窄所带来的净利息收入下降10%~19%,由此导致的收入下降约为8%~15%。以收入1000亿元的银行为例,按照25%的所得税率和40%的成本收入比计算,不考虑利率市场化影响的情况下,其净利润为450亿元左右,考虑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其净利润下降约70亿元~125亿元,降幅为16%~28%。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