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整治经济数据泄密须出重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10月24日,国家保密局、最高检通报了国家统计局干部孙振、中国人民银行干部伍超明等泄露涉密经济数据案件查办情况,两人因多次向证券行业从业人员泄露涉密统计数据分别获刑。另据报道,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自去年5月以来屡遭泄露,目前检察机关已立案侦查6件6人。
对此,不少网民表示,经济数据频频“走光”,利益驱动是祸首。也有网民指出,数据频频泄密的根源在于经济金融生态圈的整体恶化,若想规范金融市场,必先严惩“内鬼”。还有不少网民直言经济数据保密管理中的漏洞,并建议治理泄密需有“重典”整顿之决心。
泄密背后是巨额利益
此前,路透社曾7次非常精准地“预测”中国经济数据,对此,有不少网民指出,政府部门“内鬼”泄露数据,其幕后黑手主要是券商等金融机构,提前操作让他们在不断恶化的经济金融生态圈中“受益匪浅”,而信息提供者所获报酬也是异常丰厚。
署名“蓝天不蓝”的微博(http://weibo.com)指出,包括CPI在内的经济数据不仅直接关系到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而且是政府未来经济政策放松或紧缩的风向标,如果提前得到经济数据,就创造了一个投机性交易的机会,这种“提前布局”的收益是巨大的。
网民“智多星”也指出,许多金融机构的所谓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充当“交际花”,拿数据甚至是他们的一项工作任务。通过讲座、恳谈会,甚至是饭局,这种“信息与钱的交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个“良性互动”的利益链条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不可收拾。据说,在饭局上只是谈谈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的个人看法,一些司局级官员每次就有五位数收入,而若是售卖国家机关文件更是“收益颇丰”,有时一份经济类文件能够卖到40万至60万元。
保密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网民“我说了不算”指出,宏观经济数据大多由多个部门合成,传递的链条非常长,包括产生、分析、整理、形成以及最后的报送等环节,都会牵涉很多人,安全难以保证。加之很多文件常常会几易其稿,部门之间也会多次流转,其经手人员的登记流程与保密措施并未做足。另外,在中国,什么东西属于保密范围,界线往往模糊不清,这也是一个问题。
署名“舍得”的微博引用了国外保密环节的成功经验:美国发布“关键联邦经济指标的编制、公布和评价”,公布机关必须有一岗位用来提供该机关所有经济指标的公布时间表,该岗位任职人员的姓名、办公地址、电话号码必须提供给公众,在正式公布之前,公开数据库不应获得任何数据或估计。一旦公告材料准备完毕,有关机关须加以封存。
署名“白头翁”的微博也指出,宏观经济数据泄密反映出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在重要的涉密经济数据保密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密级确定问题,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知悉范围限定问题,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解密时间控制问题,还有知悉涉密经济数据人员的审查教育问题等。
需有“重典”整顿之决心
署名“倪金节”的博客指出,经济数据泄密不仅诱发金融市场波动,干扰市场公平竞争,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和统计部门权威性。随着数只“小鱼”落马,对于早就应重点整顿的数据泄密问题,政府开始有清理的迹象。但目前数据泄密问题的严重性,绝非处理几条“小鱼”所能震慑的。没有“重典”治泄密的决心,未来的“惊人预测”会不断出现。
署名“厉健律师”的微博指出,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最高量刑仅7年,违法所得不用没收、罚金无需缴纳,从立法、司法角度而言,如此轻微的犯罪成本,根本不足以有效打击该类犯罪。如果不通过刑法修正案提高量刑幅度,泄密之风将愈演愈烈。
署名“圣泉”的微博建议,做好数据保密首先要降低层级,其次是要明确责任。在具体细节上,要尽量减少接触、知悉涉密经济数据的人员数量,加强相关人员的审查和监督,并在制度上做到“权责对等”。其次,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帮助指导有关工作人员和涉密人员增强保密意识。
(记者 夏保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