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花不出去凸显科技投入顽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21:2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自主创新政策系列之(二)
文/本报特约记者 佟文立
“国家投入不足!”这是中国科技界一度最流行的口头语之一。而在“十一五”期间,按照科技部的宣传口径,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速每年都在20%以上,并致力于实现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即以中央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以及地方财政资金等多项投入来满足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
可在财政部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仅完成不到6成的支出进度,舆论大呼仅紧防“年底突击花钱”时,有分析指出目前主要预算进度完成较低的几项主要是环境保护、农林水利、医疗社保和科学技术等领域。被寄予厚望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有钱花不出去?
也许是长期以来“编制项目理由,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已经养成,科技领域的“专家”们至今也没能完全理解财政部在“十一五”开始就已经提出的“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审计、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的良苦用心和深谋远虑。
其实从“合同管理”的角度来防止资金用途的信用道德风险早已具备可操作性。最近,银监会刘明康还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之间设立严格的“防火墙”,加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执行力度。“三个办法”就是在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贷款领域,银行须遵守银行监管制度对“支付管理”的规定,“受托支付”则更是需要贷款人同意后,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
有了借鉴对象,科技领域的财政资金也才有了“特设专户”和“按进度拨款”等财政投入管理机制的创新。那些至今也花不出去的钱应该或多或少与很多科研课题的承担单位从一开始就想玩“空手道”和缺乏研发能力有关。
当然“连环套”里也少不了地方政府这一参与者,“多元化”投入除去中央财政资金以外,是包括单位自筹、银行贷款以及地方财政资金在内的。按照传统惯例,既然是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项目,地方给盖个章、出份承诺,也没什么成本,还能成为地方荣誉和业绩,但地方财政资金是否真正到位,恐怕就难说了。
不过,可喜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投入的管理是非常认真的:除了制度日益完善以外,更是加派了中纪委督战。在总结“十一五”、“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由中央纪委牵头的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意见的通知》,国资委更是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央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通知》,明确指出了“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经费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等问题。
认识到党中央和国务院落实科技投入的决心,将科技投入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真真正正搞好科研,不再偷懒耍滑,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当前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