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编辑部说事:预算公开是地方债券安全保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21:2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地方政府是一定要举债的。所谓发展越快,越急于举债,越不怕举债。

  金融危机以来,整个世界都在说中国才是经济最不受影响的国家,只有中国才能救欧美,于是我们持有了巨额的外国债券。正面的事实怎么样?中国经济确实没有停滞不前,但是美国国债和欧债的拖累,尤其是“两房”的亏损让中国至今无法脱身。

  在国内,一方面,一些地方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资金链断裂的事实让政府和企业疲于奔命;另一方面,饱受诟病的国企贷款和各职能部门发行的债券却能大张旗鼓地提供着助力。

  最近地方政府获准自主发行债券的消息更是提振了一些地方领导者的底气,以为在经济发展中更能自主地更大地发挥作用。但是从刚刚曝光的铁路桥墩造假事件和部分高铁项目停工的消息来看,如果债券发行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开透明就无法保证公正,这一点从国家统计局官员和证券从业人员勾结泄露国家机密数据的案件可见一斑。

  最为厉害的隐患是,地方政府有可能因无序发行债券导致财政赤字而让中央政府买了单。

  因为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但是监督机制的缺失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

  当然,地方政府一直都在表示,财政预算公开与否和债券发行没有必然的联系,央行早就制定了保障债券安全的条款。更何况地方政府也会自我监督,不可能排着长队向破产走去。

  然而地方政府的表态并未令民众感到乐观。按照这种自律监督的说法,人人自觉,没有问题发生,那为什么每年还有这么多需要惩办的案件,为什么只有等到惩办的时候才会让它们不舒服,才会自我检讨。

  一旦自我检讨,又难免被人抨击为“马后炮”。确实这世上原本就没有至善至美的制度,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完善空白。

  我们记得,地方政府重复建设、巨资打造各类豆腐渣工程等被曝光的时候,各级政府都曾深刻反思,自我检讨,并尽力去寻找遗缺的漏洞。但是,如果在惩办之前,就能够做好预先防范机制的落实,把正在质疑的问题解决在建议的当口,相信不仅会更得人心,也会为其它方面的工作提供有用的借鉴。

  其实,地方政府和纳税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公开财政预算对地方政府并不会有什么伤害。恰恰相反,公开正是为了预防和消灭未来可能出现的过失,正是为了将来的债券安全有制度保障。只要地方政府没有在其中牟取利益另作他用的打算,自然就不怕公开,贪墨和过失也就消灭在公开过程之中,那时谁也不需要去惩办。

  其实,谁也不会反对地方政府举债,人们要求的只是公开预算,知道找谁借的钱,谁在用,用哪去了,预防出现问题的保障是什么。

  之前,实行村级财务公开等制度应该是好的借鉴。将预算公开化,这才是地方政府债券安全的生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