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障房建设需加劲而不可懈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07:54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杨洋

  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11月底前,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将全面开工,这意味着2011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即将实现。在对此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看到,1000万套目标的冲刺结束,也标志着新征途的开始,国家部署的3600万套总目标的完成还任重道远。

  人们常用“大跃进式”的速度来形容今年千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度,在其背后则是,在中央问责及调控责任的压力下,各地地方政府多表现出大干快上的姿态,而这种姿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透支,透支精力、体力更重要的是财力——现阶段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政府必须咬牙先掏腰包拿出真金白银。如果说咬牙尚能拿出钱来,那么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萎靡不振、土地交易市场的冷清将导致政府不再有风光的土地财政日子,财政收入的缩水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那么面对千万套数量的建设目标,明年或者今后几年能否实现也是一个问号。

  分析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便可知资金短缺将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后面临的最大难题。今年国家为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总投入资金估计为人民币1.3万亿元,其中5000亿元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8000亿元通过社会途径来完成。

  政协委员林强分析认为,虽然中央对地方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补助逐年增长,但地方仍然是资金投入的主体,目前市县两级财力不足,地方财政收入靠卖地的空间越来越小,应对行政经费和公共建设、民生建设的压力比较大,不少地方主要依靠融资贷款来筹集资金,银行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来自央行数据显示,三季度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2808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增加1150亿元。

  目前,解决资金难题,除依靠政府、银行外,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便是将任务分配给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它们垫付资金的代建、配建等形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部分地方政府还把这种“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加以推广。

  上述资金源头并非可以长期依靠。首先,银行贷款虽能解决一时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会增加政府的资金负担,另一方面也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风险;其次,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做法也有不同意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别是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应在一定程度承担这一任务。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大型开发商不止一次表示,他们准备投资保障房项目,但希望至少能够取得盈亏平衡。即便可以做到略有盈余的义务式建设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2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意味着国家需以平均每年600万套以上的速度建设,虽然与今年相比,任务减轻了不少,不过对于政府或是缺少投资动力的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大难题。

  近期,有两件事情都与保障房有关,而这两件事情都再次说明:保障性住房建设即便是困难重重,但绝不能放松。

  其一:虽然目前对住房限购令的质疑声四起,一些地方政府也对取消限购令蠢蠢欲动,而江苏省住建厅人士明确表示:在保障性安居房未能大规模建成交付使用前,预计限购政策将持续执行,调控力度不会放松。

  其二: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抓紧建立健全分配和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有效供应,让人民群众看到政策的成效。

  饱和的市场是解决高房价的最有利武器,而解决住房刚性需求的途径便是保障性住房的加大供应。政府在运用限购、限价等行政手段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同时,需更多地考虑运用经济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过多应用行政手段,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房价形成压抑的效果,并为下一次的报复性上涨埋下伏笔,因此,凸显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个需要加强再加强的有效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措施。那么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对于这一问题,近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虽然再次重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是有保证的,但是我们认为一些新的资金筹措方式及新的渠道应该快速引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