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银行三季报解读 五大银行资本压力加大凸显转型紧迫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07:30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岚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五大上市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之所以能够达标,原因之一是五大银行在保持业务较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资本管理,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五大银行均通过发行次级债及时补充了附属资本。与上年末相比,除工行两项指标均有所上升外,其余四家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微降。

  对此,专家认为,银行业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探索发展新的资本补充工具;同时,应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努力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

  上市银行全年角逐的“接力赛”已跑到最后一棒,然而前三季度不错的成绩单背后增长乏力之忧犹存。工、农、中、建、交五大上市银行在实现净利5436.83亿元的同时,也凸显了资本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监管升级以及资本消耗增加带来的压力下,五大银行加快发展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凸显。

  达标背后次级债发行创新高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尽管五大银行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仍满足监管要求,但与上年末相比,除工行两项指标均有所上升外,其余四家则呈现不同程度微降。三季报披露,截至9月末,工行资本充足率为12.51%,较去年末上升0.2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10.03%,较去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农行、中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85%和12.84%,均较去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但两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有下降,农行9.36%,降0.39个百分点;中行9.92%,下降0.17个百分点。建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57%,较去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但12.58%的资本充足率较去年末略降0.10个百分点;交行则两项均有所下降,其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89%和9.24%,分别较上年减少0.47个和0.13个百分点。

  不容否认,五大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之所以能够达标,原因之一是在保持业务较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资本管理。从前三季度情况看,各行均加快了推进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步伐。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五大行均通过发行次级债及时补充了附属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本保障水平。

  继5月17日中行发行320亿元次级债之后,农行于6月2日发行了500亿元次级债;接着,工行先是于6月29日发行了380亿元次级债,随后又于9月27日发布公告称,拟新增发行总额不超过700亿元的人民币次级债券,期限不短于5年,用于补充资本。而此前,建行也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已通过相关议案,将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800亿元的人民币次级债券。10月21日,交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次级债券260亿元。交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次级债券募集的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补充交行的附属资本,以增强交行的运营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至此,今年以来五大行次级债发行规模已达到1460亿元,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的“主力”。如若将拟发行规模算在内,五大行次级债总规模则达到2960亿元。

  监管升级加大资本补充压力

  应该说,在核心资本充足的前提下,补充附属资本不仅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支撑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提高资本回报率;而且,相对于其他附属资本补充工具来说,发行次级债券审批难度小、发行程序简单、发行周期短,这是五大行纷纷选择发行次级债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由于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均毋庸置疑地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因此它们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仅仅依靠发行次级债并不能完全解决资本压力的问题。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三个最低资本要求比例分别为5%、6%、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建立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暂定为1%。

  上述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总体部署,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2013年年底达标。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主要以净息差为主,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依旧严重,因此,为持续达到新的监管要求,五大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相关研究表明,如果银行贷款增速维持过去5年14%~15%的水平,银行只通过减少分红来补充资本,那么,国内几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在近5年内或将有5000亿元左右资本金缺口。

  为此,业内专家指出,尽管新的监管框架和标准短期内对商业银行影响不大,但从长期看却可形成倒逼机制。因此,商业银行,特别是系统重要银行应以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为契机,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新标准倒逼商业银行转型

  分析上述监管新标准不难看出,我国核心监管工具仍然是资本要求。资本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著,传统的规模扩张业务发展模式将受到较大冲击。

  一方面,根据新标准,银行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应不低于4%。业内人士分析,杠杆率监管要求同时考虑对于银行表内外业务计提核心资本,将有效约束银行过度资本扩张,防止银行过高负债,也将约束一些交易类衍生品业务过度扩张。

  另一方面,实施动态拨备监管,要求银行贷款拨备比率不得低于2.5%。换句话说,商业银行发放任意一笔新增贷款时首先要提2.5%的拨备,贷款规模越大,贷款拨备金额同步增加得就越多。这无疑将大幅压缩银行业净息差收入,传统的以存贷业务为主体的经营结构和以利差为主的收益结构将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新标准要求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从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数据看,五大银行拨备覆盖率均较上年末进一步大幅提高。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272.66%、237.89%、223.01%、248.65%和228.94%,大大超过了上述标准。但不容否认,由于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也直接影响了五大银行当期的利润规模。

  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资产定价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净息差水平可能进一步收窄,传统的盈利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银行业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探索发展新的资本补充工具;大力发展内源融资,适时引进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加强资本规划建设,增强资本规划的前瞻性、动态性、强化短、中、长期资本管理,提高资本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努力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改变长期以净息差为盈利的经营模式,从资本粗放型发展转向业务多元化、精细化发展,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强化管理,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风险定价水平,提高信贷质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