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商业银行管理的属性与要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07:31 来源: 金融时报

  高自强

  商业银行的管理具有特殊性:货币信用中介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个性化交易特点决定了在每一个交易环节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交易操作的安全性:服务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没有中间环节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客户信息“3konws”管理(了解客户、了解客户的账户、了解客户的信息)和员工与客户往来的合规管理,必须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即使是柜员也要有尽可能高的素质。基于上述特殊性,笔者对商业银行的科学管理提出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商业银行管理的五个属性

  第一,管理的哲学属性。也就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管理学是最实在的思维科学。任何管理者都应通过严密的思维活动,理清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使紊乱的东西变得规则化、条理化,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管”和“理”本身是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理的多了、管的就少、就顺,管的多了,说明“理”的不到位,管理就是又管又理,管和理相辅相成。管理思维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卓越和完美的思维,好的管理者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但过分追求完美往往又适得其反。因此,在管理的千头万绪中,应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为而不为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总之,管理中充满了哲学、充满了辩证法。管理的哲学性还表现在管理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即管理的方法与套路。管理要平衡各种利益与关系,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二,管理的文化属性。文化是管理的本源,没有文化,管理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在内的文化是管理的根基或底蕴,文化底蕴越深,银行这颗大树才能越根深叶茂。试想如果一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统一的意志,那管理是多么的简单。文化与修养往往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看人的素质往往看他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文化在孔夫子来说,就是一个“礼”字,这也是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毛主席巧妙地把孔子的“礼贤下士”思想运用到军队和国家治理中,形成了“官兵平等”、“为人民服务”、“人民政协”的人民军队文化、人民政府服务文化和国家政治文化。

  管理的诸要素中,对日常管理最起作用、起根本作用的是文化,好的文化比好的制度更管用,良好的企业文化约束的是多数人的思想、行为,对多数人起到激励作用。在好的文化环境下,人人都很自觉按约定俗成的规则办事、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自觉敬业爱岗、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管理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自然灾害可以摧毁一切物质,但只要文化还在,都可以得到恢复,文化是很难复制的。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群体的一种习惯思维和行为。

  第三,管理的科学属性。在我国,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扮演着亦官亦商、半官半商的“事业性单位”社会角色,直到现在有些政府仍然习惯并喜欢把银行当作“相当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来管理。商业银行管理的科学性首先就表现为银行是企业,而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公司法》来严格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及“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合规经营和管理,对员工、对股东、对客户、对社会负责。商业银行与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性,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更不相同,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水准的职业资质和职业能力,选择任用必须市场化、职业化,这是商业银行实行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四,管理的经济属性。这也是管理的目的或目标。经济学最本质的原理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实现以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国家宏观经济如此、企业微观经济也如此。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金融主体,因此自然也就成为宏观经济的定海神针。历次金融危机表明,银行稳则经济稳;银行乱则经济乱。商业银行所承担的货币政策传导者的作用、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持续健康、稳定运行对金融、经济秩序的“稳定器”作用就是商业银行的宏观经济属性。这也是商业银行管理区别于一般工商企业管理的特殊属性。其次,管理的微观经济属性,即商业银行的企业属性。与一般企业一样,盈利性也是商业银行的本性。资本是商业银行的稀缺资源,银行是股东的银行,任何一个股东都会追求资本投入产出率或投资回报率(股东),他投入白花花的银子,眼巴巴地等着更多的银子进入腰包。商业银行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以比较低的资金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得到尽可能高的资产回报和资本回报,实现企业的投入产出目标,进而充分体现其微观经济属性。

  第五,管理的社会属性。如前所述,银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利益的特殊社会单元,是社会诚信的载体。银行稳则经济稳、经济稳则社会稳。银行是社会的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服务好客户、确保银行与客户资产的安全性是其主要的社会服务属性,这也是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最本质的区别。与一般工商企业牌照比,银行经营牌照是稀缺资源,监管部门给银行一块经营牌照,不仅是让银行给股东赚钱,也不仅是让银行管理人员获得高薪,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好的银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诚信为本”、依法合规经营是银行最大的社会责任,银行不但要严格遵守《商业银行法》等行业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一个企业法人应遵守的所有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西方国家元首之所以会从律师中产生是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真正有“法治”能力的领导者对社会保持正常的运行秩序负责。国内商业银行不乏把业绩做得很好的高管人员,但“法盲”高管也比比皆是。如果一个行长不善于处理客户、员工、股东利益平衡关系及财务与非财务、即期与远期发展关系,不能做到依法合规、“公平、公正”处理各种事务,不能确保员工队伍和各方面社会关系和谐、稳定,不能有效防范各种案件,即使业绩做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优秀的管理者。

  商业银行管理的六个要素

  第一,“战略”。就是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战略得当、先进与否决定银行的前途命运。“转型”其实就是战略问题,事关银行的前途命运。战略是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这不仅表现为战略失误可能导致的巨大风险,而且也包括战略失误所导致的良好发展机遇丧失所带来的落后风险,资本、资金、资产、结构、人才、技术及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等任何一方面的战略缺乏或错误都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落后和一蹶不振。战略的目标需要通过规划手段来实现,因此能否制定比较好的规划并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是CEO的首要职能与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们军队之所以由弱到强,能够打败国民党领导的几百万大军,不是胜在武器(技术)上,而是胜在战略及其精心的运筹帷幄上,就是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在战略上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描述,并把这种战略变为一种理想、信念与阶段性目标,为人们所认同、景仰与追求。战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的企业在竞争中注定是落后者或失败者。

  第二,“人才”。战略确定后,人才是支持战略目标实现的首要因素,好的企业和银行往往经营的就是人才而不是业务。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做到通过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关键看如何使用、激励和关心、培养。管理水平高,可能人人都是有用之才;管理水平差,人才也可能变为庸才。一个企业应善于在关键岗位配备和使用最优秀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其关键、核心作用。如果关键岗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用人不当,几年下来就可能导致企业的落后、衰败甚至是巨大灾难,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发挥人才的作用,关键是要把人当作“有尊严的人、有激情的人、有想法的人、有欲望的人”平等对待,要善于把每一个人用活、用好。

  第三,“制度”。包括体制、机制和业务运行规程在内的基本管理与运行制度体系是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以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架构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决定银行在某一阶段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管理的效力。制度所调节的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即生产关系。没有落后的生产力,只有落后的生产组织关系。银行要长治久安,必须不断调整与改变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事业单位”、“官本位”走出来的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存在现代企业制度“貌合神离”、“形似神不似”的现象,日常经营管理还带有“官办”和“行政”甚至“以党代政”的特点,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并不能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职责边界和法则科学运行。

  第四,“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或银行赖以生存的土壤,银行的文化是做事的文化还是做官的文化、是尽职的文化还是免责的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还是封闭、狭隘的文化,是诚信的文化还是言而无信的文化,是公平、公正的文化还是小团体利益至上的文化,是协作的文化还是拖拉、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文化,是鼓励创新的文化还是因循守旧的文化,是“清茶”文化还是“烟酒”文化,是人治文化还是法治文化……都直接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行为以及管理的效果。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先进文化时刻鼓舞、激励着人积极向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的落后文化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人的激情、意志和责任心、进取心。不良文化比不良资产更可怕,不良资产可以剥离、核销,不良文化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没有落后的员工,只有落后的领导和文化。要实现好的管理,必须培育好的文化尤其是领导文化和一把手文化。

  第五,“技术”。“技术”主要表现为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在银行运用的程度和水平,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核算支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商业银行要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无论如何都要确保技术的“长板”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水平与国外银行比,总体差距还比较大,要提高民族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两个轮子要协调运转,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第六,“品牌”。理论上讲,品牌属于战略范畴。一流的企业无一不是品牌经营,银行也是如此。当今世界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品牌竞争,品牌经营也是银行经营的最高境界,任何一家银行要想创造卓越,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有品牌战略意识和思维,将打造“品牌银行”作为长远战略目标。品牌不只是银行的一个LOGO、一块招牌,品牌凝聚的是银行的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人才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风险控制能力等综合元素,是银行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打造品牌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长期努力、潜心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品牌需要积累、打造,品牌一旦形成,就需要精心维护,维护品牌比打造品牌更难。(作者系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悠悠菜农心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