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联想创新与纠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21:10 来源: 《中关村》

  “Innovation” and “Correction”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纠错则是创新者的必经历练之途。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ess and error correction is a necessary experience for real innovators。

  文  慕鲁(北京)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联想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闯路者。柳传志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人物。在认真地研究“联想”的发展道路之后,提供给借鉴者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言以蔽之曰:“创新与纠错”。用政治家的语汇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纠错则是创新者的必经历练之途”。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缺一而不足以成就“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

  联想的创新可谓笃志不变、勇敢坚定。我们透过那让国人骄傲的“联想”品牌和那令人瞩目的经济硕果,单是看那改变老百姓命运的“职工持股会”,就足以让人们感受到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力量。用一位时政作家的话说,“联想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掌握了与旧制度的相处方法,同时又以惊人的坚忍、耐心和技巧与旧制度中令人作呕的弊端周旋,一点一滴地摆脱束缚,走向新世界”。当然,这种“制度”上的创新需要有技术上的创新来支持,如果没有“联想汉卡”的问世,不屑于从卖PC机起步,绝不会有今日的并购IBM个人计算机而享誉世界。其实,中关村的成功企业无不具有“创新”的基因。李彦宏打造的百度,邓中翰的“星光灿烂”,王文京“牛背上缔造神话”,刘迎建打造“汉王笔”……这些“知识英雄”都是“敢为人先的领跑者”,他们都“所见略同”的沉重的经验之谈是——“没有创新,你就出局”!

  “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纠错”,也就成为创新者的本能。当“联想危机论”甚嚣尘上之时,领军人物需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柳传志做到了,而且做得征服了人心。作家凌志军有真实的记录:“这是联想的艰难时刻。在场的几千员工都想听听柳传志说什么,于是他走上台去,发表一个简短的演讲。当他说到自己在过去20年间犯了很多错误、因此影响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时,我被他的坦率和真诚感动了。”就在那促动心灵的一刹那,凌志军决定写《联想风云》,这部书稿成为状写“联想”奋斗精神最为精彩的力作。

  在联想成长的道路上迈错了步的事情难免发生,问题在于如何“纠错”。联想曾为“多元化”而战,过了很长时间柳传志才发现那里有“陷阱”。2003年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营销失误”,他自嘲为“神州数码的珍珠港事件”。联想创业初期曾遭遇“被损害与被欺骗的痛苦经历”,当涉嫌“走私案”的灭顶之灾来临之时,他“心底无私天地宽”,中科院的“开明”领导胡启恒读了柳传志的来信,竟然流泪了。这位“侠骨柔情”的女强人回信写道:“不要气馁,不要灰心,不要后退。中华民族已是无路可退了。”另一位开明睿智的领导周光召,在批语中写道:“相信他们在中国历史的这个转折关头,能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那样,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终身奋斗。”事实表明,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既要鼓励“创新”,更要帮助“纠错”。这就是“中关村精神”的源头和精髓。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创新”与“纠错”就像人要“吐故纳新”和“两条腿走路”一样的正常。不纠正“大跃进”的狂热,不否定“文革”的破坏性思维,不转变“两个凡是”的荒谬……怎么可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即使是日前发生的让国人心碎的“动车追尾”恶性事故——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暴露了“缺陷”和“漏洞”——也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用科学的态度面对灾难,救人第一,亡羊补牢,总结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我们相信,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我们的党和政府,既能够“创新”,也能够“纠错”,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争取新的伟大胜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