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出台 中关村科学城整装出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22:32 来源: 《中关村》Government launched the New “Five-Year-Plan” for Zhongguancun Science City
42个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出笼,将有力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42 industry segments came out. It will push forward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Zhongguancun science city。
文 本刊记者 吴炜
2011年10月18日,中关村创新平台在裕惠大厦召开《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媒体通气会。会议由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主持,中关村创新平台常务副主任、科学城工作组组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梁胜介绍了《规划》出台背景、主要内容等有关情况,科学城工作组副组长、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李石柱和参与《规划》编制的王德禄、王志良、吴达成、范士明、徐国洪、兰宝石、黄序等部分专家一同参会。
会议现场气氛颇为热烈,记者提问踊跃。因为这块举国瞩目的区域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密集型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以及大型央企等。对这块土地的进一步规划,会牵动学术、科研和企业的多方面关注。
大协作模式促进产业聚集
目前被划定中关村科学城区域,是指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东至原八达岭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南至西北二环、西外大街和紫竹院路,西至西三环、苏州街和万泉河快速路,北至北五环及小营西路以南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正如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组长梁胜所指出的,这个城区和别的地方不大一样,各个单位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级别,各单位之间有院落、围墙进行了区隔,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并建设一个创新的高地,需要诸多部门和机构的协作。据悉,此次《规划》于2011年初启动,有200多人参与了科学城的规划,规划时间长达半年多,可见其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
本次规划由市经信委会同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局、海淀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进行,采取“政府+龙头企业+战略科学家+行业中介”的大协作模式,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和科学家参与,编制了42个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专家、有关部门和区县的意见,确保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北京科技大学王志良教授告诉记者,科学城的建设其实满足了政府和大学双方面的需求。科学城说起来是一个概念,它其实是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具体步骤。我们国家下一代的产业发展将以创新为标志,要占领创新制高点,走的模式必然是政府引领的产学研协同发展。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越集约化,效率越高。中关村地区的围墙虽然不高,但体制的区隔还是多少束缚了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所以,打破围墙有助于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对大学来讲,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转化自己的科技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大协作的方法建设科学城,就应需而生了。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的王德禄称赞了42个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的出笼。他称自己一直呼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而中关村科学城此次的规划能做到那么细,可以说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助力。
目标明确,配套全面
《规划》共分为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五个部分。《规划》提出的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目标是:要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与文化融合,在“十二五”末实现“三个提升、四个一流”。力争用5-10年时间,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世界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企业研发总部云集、高技术服务业发达、科技创新创业和国际科技交流活跃的现代科学新城,巩固提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其中“三个提升”是指:一是原创能力显著提升,年专利授权量达1万件以上,年均增长30%;二是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技术交易额占到全国25%左右;三是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在首都经济圈和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带动一批专业产业基地发展。
“四个一流”是指:一是聚集3万名左右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二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三是培育国际一流的高技术龙头企业,培育形成4-6家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大企业,孵化壮大上万家“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四是打造一批行业一流的特色产业园,聚集企业总部及研发机构。
《规划》重点部署了三大任务,一是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一批世界级的原始创新科技成果,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二是承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863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运营、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带动国家和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以国家在中关村开展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做强做大研发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产业。为了实现这三大任务,《规划》明确了科学城的发展路径,要围绕机制体制创新,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集聚平台、资本配置平台、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型大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七大类平台,把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盘活利用起来,把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起来,把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环节有机衔接互动,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搭建平台,开放发展
显然,科学城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其牵涉面不会局限于中关村,甚至也不会局限于北京市。因此,《规划》规定将重点统筹四个关系,即统筹好国家发展和北京建设的关系;统筹好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关系;统筹好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资源隶属主体间的关系;统筹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环节、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在不同区域布局的关系。《规划》将秉持合作发展、开放发展理念,在布局上立足但不局限于现有区域,引导研发设计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总部在科学城内布局,引导中试转化和生产基地主要在首都经济圈及全国其他区域合理布局,形成对外辐射发展格局。在产业选择上,当前选定了42个重点细分领域,今后将根据发展情况不断增加完善。
《规划》的组织实施,将紧紧围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战略思想,立足区域拥有的丰富科技资源,把夯实基础研究与加强前沿技术开发作为立足点,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把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作为落脚点,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科学城创新活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造升级现有老城区,盘活利用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开放共享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推动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发挥对首都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校参与到科学城的产业培育计划中来,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已搭建了主要用于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办公大楼,对外开放招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