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特”字起步领航农村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21:48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方雨 刘凌
通讯员 孙明海 王保田报道
“豆腐村、笤帚村、家具村、人发村”这些小范围集群式的特色经济村给《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鄄城采访时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大大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周边乡村就业,重要的是,使得一大批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水豆腐“点亮致富路”
记者在红船镇霍庄村见到了正在做豆腐的霍文卿,他正在厨房里添柴、烧火、煮豆浆。霍文卿笑着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庄上从老辈开始就卖豆腐,直到现在从未改行,总共有50多户卖豆腐的,逢年过节时卖得最好,最多能卖出好几千斤。”
霍庄村是该县有名的豆腐生产专业村,经过了几代人的经验积累,乡亲们做豆腐的手艺越发精通。不光他们手艺好,在村里还有一样做豆腐的“宝贝”。当记者问起这件“宝贝”的时候,老支书霍维松指着村里的一口井说:“就是这个井的水,做出的豆腐又嫩又白,还能比一般井水多出3斤-5斤。”据村里人说,这口井在清朝末年就有了,也有人说可能比清末还要早。反正不管如何说,有了这口好井,再加上乡亲们的好手艺,霍庄村的豆腐更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响声在外。现在,霍庄豆腐不光在周边县乡受欢迎,还远销山西、河南等地。靠着做豆腐,霍庄村的乡亲们每年都有80多万元的进账。
林下鸡“唱响增收曲”
走进村民张记成的放养场,圈地散养的一只只柴鸡正在绿色的树林下自得其乐,它们有的“闲庭信步”,有的在“引颈高歌”,有的在低头觅食……疏密有间的树林为它们提供了贴近自然的生活空间,夏能遮荫,冬能保暖。彭楼镇张河崖村的村民把鸡放养在远离民居的连片树林里,采取“林下养鸡”的生态养殖模式,即形成了规模,又便于集中防疫,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介绍,林下养鸡不但有利于鸡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生态环境有利。“过去只知道种上十亩杨,等于开银行,如今效益更高了,我在这20亩林地里饲养了1000多只柴鸡,90天就可出栏一批,每只净收益可达6元,年收入近两万元。”村里养鸡大户张记成向记者介绍说。据了解,像张记成这样综合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专业场,张河崖村已达30余处。
竹笤帚“编织幸福花”
说起红船镇刘庄村的乡亲们扎笤帚有年头了,就连村里的老先生都说不准。村民刘忠印告诉记者说:不知道啥时候开始的,老辈子就开始扎,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这门手艺一直得以传承下来。现在,刘庄村家家户户齐动手,通过扎笤帚使村里的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记者走访时看到,村民刘传召一大早就准备好了竹枝和工具,开始扎起了笤帚。听他说,这一干就要干到年底了。这个村光扎笤帚的大户就有80来家,一年能生产20多万扫帚,成了远近闻名的笤帚专业村。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由于刘庄村的笤帚名气大、质量好,加工出来的笤帚绝大部分都销往了外地。听乡亲们说,一把笤帚的利润在三四块钱左右。光加工笤帚这一项,刘庄村的乡亲们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七八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