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星宇事件真相与媒体对中非希望工程的导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18:2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有关媒体诚信与道德度的探讨
网络的普及与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这个时代似乎成为了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评论热门的事件。可是在这种自由的导向下,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牵引着绝大多数公众的思考模式与言论趋向,表面的自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控制。毋庸置疑,这只大手的操控者是大众媒体——各大报纸、电视上的新闻报道,正是网民们微博(http://weibo.com)评论、论坛转载的风向标。这种风向标的作用是大众媒体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中需要承担起的责任,但随着大众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一天天加大,导向的正确性却开始引起公众的担忧:在利益的诱使下,舆论的导向是否还指向事件的真相?
我们知道,在绝大多数公民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时间财力去对一些新闻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之时,新闻工作者就担负起了将事件真相调查清楚并转达给民众的重任。可是,如今的新闻报道却似乎已经“变味”,真相不再是媒体的追求,如何能够形成“卖点”才成为了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的指标。为了吸引眼球,一些媒体开始对事件进行哄炒,甚至不惜进行攻击和谩骂,媒体的道德底线和诚信标准位于何方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一阵炒得很火的“卢美美事件”为例,一个普通的慈善项目如何被媒体精心制造成了一场舆论的盛宴,我们可以从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审视出该如何保持一颗理性地对待媒体报道的心。中非希望工程开始被人们注意是由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将被关停,有网友提出疑问说,为何在中国原本教育资源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反而需要去捐助非洲的希望小学。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慈善本就是无国界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全人类,而且帮助非洲弱势国家本就是中国展示自身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对于非洲的发展和中国自身的发展都有助益。但事件在一夜之间迅速受到关注,却是媒体操控下的一种明显炒作。
首先,事件被冠上了“卢美美事件”之名,这个别有用心的命名借助此前的郭美美事件一下就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如果报道使用的是类似《关于中非希望工程的一些疑惑》之类的标题,相信关注度将下降很多个百分点。可以说,标题党打出的这张牌把卢星宇这个24岁的女孩从这一刻开始就钉在了耻辱柱上不得动弹,对其完全没有了解的民众们,因为“美美”两字而先入为主地将炫富、慈善腐败这些标签与之等同起来,尽管她后来有过声明澄清,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却很难再被扭转。其实我们如果理性去审视卢星宇的一些行为,就可以发现她并非如同郭美美那样以炫富为乐,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她立志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这是值得尊重的。她不仅将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捐献给了中非希望工程,而且有能力做好动员捐款、对外联络、组织活动等工作,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孩捐出了压岁钱、为慈善事业奔波,相信很多人会为其鼓掌,但卢星宇因为有了一个富有的父亲,就被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下成为了众人谩骂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很多网友的评论焦点在于其年轻、美貌、有钱,但这些与其是否能做好慈善事业其实没有实质性的联系,网民们过了眼瘾,扔了句评论,却在无形中达到了媒体想要博得眼球的效果。
其次,这次事件中,一些媒体很好地利用了网民的仇富心理。中国贫富差距相差严重的情况以及一些富家子弟嚣张跋扈的行为,导致很多民众对于富二代、官二代等有着非常不好的印象,无论是郭美美还是李天一,似乎有关富二代的负面报道不断,正面报道却寥寥无几。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卢星宇的富二代光环成为了这次事件最大的罪证,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众人的发泄目标。而一些媒体对于这种情况,所做的却是火上浇油,例如到处搜集其照片指责其炫富等,将一个单纯的慈善事件演变成了一场连续剧,每天势必要找出一些新料来。其实,富二代真的人人可憎么?凤凰网财经版曾作为一个专题,叫《生不逢时的富二代?》,揭示了富二代面临的偏见与困境,当我们脱去有色眼镜理智看待富二代之时,他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当很多人在舆论导向下随大流地大肆批评卢星宇之时,他们对除了知道卢星宇是个富二代之外,对她的情况可谓毫无所知。
第三,为了取得公众的关注,如今一些媒体非常喜欢将各种事件与广受关注的议题相联系,哪怕是生拉硬扯的关系。在“卢美美事件”中,慈善腐败一再被提起,但我们可以看到,当这些关键词反反复复进入公众眼帘时,真正的证据却并没有出现。在南方都市报那篇《揭露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八大谎言》的报道中,且不管几条被列举谎言的真假,报道一直在其会议邀请的人的身份、注册的时间等问题上纠缠不休,对于善款的去处、落实程度等真正可能涉及到慈善腐败的问题却只字不提。它无法证明中非希望工程将善款用在了他处、无法证明发生了慈善腐败,但却把慈善腐败作为报道最大的噱头,无疑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当然,从后来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发布的关于“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的公告中可以看到,其实其提出的几条“谎言”,也与事实真相并不符合。
这种失实的炒作如今屡见不鲜。例如2001年5月22日,南方都市报曾由于错误报道广州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而被迫道歉,这又是一起借广受关注的污染议题进行不实炒作的案例;又如2010年5月26日,发改委公布严肃查处汉网等媒体利用新闻报道对农产品价格问题进行炒作的行为,“物价上涨”显然也是一个媒体非常喜欢用来吸引老百姓注意力的议题;再如半岛都市报社对于华远在青岛的汤米公馆项目的报道,在事件下隐藏着一场土地的争夺战,利益成为了驱动报道的唯一动力。更严重的是,对于这些事件,很多媒体在没有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一家发布、多家转载,将不实新闻无限传播,而带领社会舆论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以利益为轴心运转的媒体,其诚信度和道德度显然难以令人满意。如何在五花八门的炒作中保持理性的思考而不被当成工具和忽悠对象,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需要思考的问题。(马小爱)
(责任编辑: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