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学视频公开课恐是昙花一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23:05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大学视频公开课恐是昙花一现

  “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当《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要求其对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进行评价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了上述一句话。

  近期,哈佛等国外名校的公开课在网上大受热捧,一些来自国外名校名教授的精品课程,不仅吸引了众多网民的视线,更是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的一场“国外公开课热潮”。根据网易提供的数据,目前网易公开课的日均浏览人数已经达到了130万。

  事实上,网络公开课并非国外才有。早在2003年,我国教育部在开始推出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时,就已经有了公开课程的教育理念。据了解,到2010年,我国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这还不包括各地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最终结果并不乐观。在国外名校公开课大受追捧的同时,国内精品课程仍然“默默无闻”。

  熊丙奇认为,精品课程的问题在于行政计划推动,导致这成为一项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很多学校关注申报和获奖,却不关心长远的课程建设,对于课程上网及维护更没有多大兴趣。在最初阶段,确实有精品课程按规定上网,但网上课程的维护、更新跟不上。同时,由于涉及教师知识产权,也仅在校园内部公开,影响力十分有限。

  如今,在国外名校公开课的“冲击”下,国内网络公开课“应运而生”。但效果同样差强人意。有关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00多人中,94.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国内外公开课。而在各类公开课当中,有43.1%的人选择国外名校公开课,选择国内名校公开课的仅有17.4%。今年4月,复旦大学在网上率先推出的“执拗的低音”系列讲座,截至9月,共有80余名网友参与跟帖,而对比哈佛某些课程,参与量可以过万,这个数字多少有点尴尬。

  熊丙奇指出,导致尴尬的主要原因还源自于我国高校本身的教育体制和授课方式。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对于自身学校的办学定位模糊不清、教学的投入普遍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情况。在教师的投入、课程的改革、上课的形式方面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同时,我国高校的管理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在教学方面,仍以灌输式为主,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对此,熊丙奇建议,我国大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行政计划管理思维,回归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向真正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不是追求眼下的成果和利益。另外,网络公开课,其实就是现实课堂的反映,离开了现实的课程建设,想快速“打造”出高水准的网络公开课,只是缘木求鱼,这与此前精品课程建设的结果会是一样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