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潘家华:全球减排协议将在2015年前后达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1:4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李桂琴

  德班会议渐行渐近。

  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南非德班拉开大幕。而本月底即将前往德班赴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专家潘家华,话语间却少了份期待。

  近几年的气候变化谈判可谓几经波折。经历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艰难坎坷、2010年坎昆会议无果而终,此次德班会议能否让全世界重拾对联合国主导的多边谈判机制的信心,进而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新秩序,潘家华并不乐观,在他看来,面对德班会议,应该更加务实。

  哥本哈根、坎昆会议以后,国际气候谈判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等焦点问题上展开拉锯战,进而把难啃的“硬骨头”留给了2011年的南非德班。可以预见的是,德班会议必将上演一场气候斗争,在有关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展开交锋。

  “若要从谈判进展上来看,这次会议或许无足轻重,因为这次会议上不可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谈判结果,但从长远来看,这次会议却又因为涉及对未来谈判进程的安排而至关重要。”因此,潘家华更愿意将这看做是黎明前的黑暗,在这一阶段不能期待谈判会有任何大的突破,而要达成全面、均衡、有效的全球减排协议,希望的曙光或将在2015年才会出现。

  《京都议定书》将出现“真空期”

  《中国经营报》:2012年,规定了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以后,国际气候制度何去何从无疑是此次德班会议众人瞩目的焦点。你认为此次会议会不会在“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气候制度问题上取得一些突破?对于最具争议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会被延续还是抛弃?

  潘家华:1997年通过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即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12月截止,尽管发展中国家要求在2012年以后延续《京都议定书》的呼声甚高,但美国以及几个主要缔约方国家日本、俄罗斯、加拿大都已明确表态拒绝任何形式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连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激进派”欧盟,态度也开始模棱两可。

  以目前的形势看来,在今年的德班会议上,发达国家几乎不可能遵照《巴厘路线图》明确第二承诺期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目标,也不太可能彻底抛弃《京都议定书》,完全不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因此在我看来,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仍未达成任何全球减排协议,出现“真空期”。

  《中国经营报》:那德班会议是否真将成为《京都议定书》的“末日”?

  潘家华:这个在我看来其实未必。真空期期间,有法律意义的国际协定难以达成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明确提出的政治宣言或者政治承诺,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和延续《京都议定书》,以推动发达国家进一步大幅度减排行动,促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合作保护气候、实现低碳发展。

  从历史上看,2000年在海牙召开的气候变化框架缔约方第六次会议上,在关于《京都议定书》是否生效谈判破裂的情况下,也正是因为当时形成的政治宣言,为接下来2001年德国波恩的气候大会达成一揽子协议打下了基础。

  《京都议定书》从谈判到真正开始生效花了十年的时间,而且实施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尽管《京都议定书》第一与第二承诺期的无缝对接已无可能,但可以期待的是,此次德班会议若能形成一份不需要各国议会的批准、但又是国际文件的政治宣言或者政治承诺,使《京都议定书》相关框架目标得到某种形式的延续,将成为今后各国进一步谈判的基础。

  资金和技术:有所妥协,有所收获

  《中国经营报》:气候谈判的核心问题是减排,因此减排需要技术和资金自然也是绕不过的一道坎,但我们注意到资金议题的谈判一直都是气候变化谈判中的重点和难点,发达国家的气候援助资金会不会在这次德班会议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潘家华: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此前已经取得普遍共识的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很高的历史排放,应该对由此产生的气候问题偿还绝大部分的债务,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低碳发展在资金和技术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要求,是全球联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虽然同意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总额3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资金,并在2020年使资金支持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但却至今尚未完全到位。

  气候变化大会已经连续举办16届,此次是第17届也是首次在非洲召开,因此对于非洲国家最关心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应该会在此次谈判上得到充分讨论。

  《中国经营报》: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债务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能不能有超出发达国家海外发展援助资金之上的、新的额外的资金,去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潘家华: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提供气候援助资金的期望很高,但是目前看来发达国家确实能力有限。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因此发达国家认为不应该由自己承担全部的“气候债务”,其他新兴国家也应该作出资金支持承诺。

  目前看来,德班会议上资金问题可能会有部分解决,但发达国家会对资金的使用提出附加条件,比如是用在减排上还是用在适应气候变化上,同时还可能会对减排项目的选择和绩效的评估提出更多的附加条件。

  在我看来,从政治意愿上来说,各国虽然会满足非洲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诉求,但就资金的来源、规模和资金治理构架而言,发展中国家势必需要有所妥协才会有所收获。

  后续谈判进程至关重要

  《中国经营报》:在德班会议上不可能会达成全面、均衡、有效的全球减排协议的情况下,国际气候谈判之路将走向何方?

  潘家华:即使德班会议上能够形成某种程度上的政治宣言,将“后京都议定书”的真空期加以覆盖,但真空期有多长需要在德班会议上明确,因此德班会议必然要涉及未来国际气候谈判后续进程安排,这比《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更为紧迫,也更为实际。

  而就在近期与欧盟气候行动司司长、澳大利亚气候变化与能效部副大臣等相关政府官员、学术界权威广泛交流之后,我们都应该也更加务实地看到,全面、均衡、有效的全球减排协议将有可能推至2015年前后才能达成。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是在2015年?

  潘家华:一方面,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在2014年推出第五次评估报告,科学的评估报告将为气候谈判提供更加明确、翔实、科学的证据支持,促使各国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另一方面,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政治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主权债务、政府换届等各种问题扑面而来,若要把各国的关注点拉回到可能会对当前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气候问题上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缓冲。因此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2015年。

  全球有没有可能在2015年前后达成全面、均衡、有效的全球减排协议,首先在于第五次评估报告出来以后,科学认知的深化是否能够支撑各国进一步采取减排行动;第二是经济可行性,从目前来看世界各国都在加速低碳转型,而且在一些领域比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电动汽车以及节能技术、零碳建筑都已经取得突破,随着减碳代价进一步下降、低碳成本进一步缩小,承诺减排目标的阻力进一步下降;第三是政治意愿,目前已经没有国家还在质疑减排行动的必要性,但是政治意愿要成为现实需要政治家的胆略、魄力和战略考虑。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由当年不足世界排放总量25%,变为现今超过50%,因而使得发达国家一再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入负担减排承诺的行列,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是不是也要准备迎接压力和挑战?

  潘家华: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已经超过法国,部分城市的人均排放量甚至已经接近美国。在一些欧盟气候行动官员看来,近些年来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整体性突起, 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以及政治格局均已发生深刻变动,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排放格局进一步明朗,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届时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减排承诺,参与到国际减排行动中来。

  以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通过长期快速发展,经济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因此必须做好准备进行低碳转型,早转早主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