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营销人才走俏背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1:3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程亮亮
公募基金作为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主力,本应该是以投研团队作为公司的核心所在,毕竟业绩才是争取投资者的王道。但随着A股市场整体的长期低迷,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业绩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新基金发行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止,反而愈演愈烈。过高的发行成本,发行规模的日渐缩水,让营销人才的身价也开始水涨船高,反而开始比投研人员更吃香。
发行规模缩水所逼
今年以来新发行基金的规模可谓让所有的公募基金营销人士苦不堪言。不少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采访时都坦言:“没有大股东的支持,很多基金最后发行的规模会让很多人咋舌,部分基金甚至都很难达到最低成立标准。”
没错!市场的长期低迷让公募基金旗下基金的业绩表现十分糟糕,而这种长期的不佳业绩也让不少投资者对于公募基金开始逐渐丧失信心,新发行的基金规模也开始日渐缩水。“尽管我们已经绞尽脑汁,但是市场的低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发新基金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场艰苦的战争,而且每一场战争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沪上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
的确,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对于任何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而言,由于行业自身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公司开始加入原来已经开始“拥挤”的阵营,而发行渠道的相对单一,使得发行成本水涨船高——发行一只基金的成本最低要3000万起,要想规模上个层次,没有5000万就想都别想。
“公募基金的生存模式就是这样,其实很尴尬,靠管理费度日。”沪上某公募基金高管早前曾对记者表示,“规模决定生活质量,规模上不去,管理费有限,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位高管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北京某小型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对记者坦言:“我们想做点市场活动,但是管理费收入实在有限,捉襟见肘,根本无法实施。”于是,那些没有钱去营销的公司会逐渐被投资者所遗忘,逐渐被这个不断扩大的行业大军所边缘化。
“马太效应”促营销人才升温
正是这个部分基金管理公司日益被边缘化、部分公司却生活得十分滋润的落差现象愈演愈烈,让公募基金界内部所言的行业“马太效应”开始日益明显。“一旦被边缘化,想再回来就难了。”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公募基金界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化模式,以营销见长;而另外一种则是以业绩见长,通过长期的良好业绩表现来征服投资者。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通过不同的路径来支撑足以维持自己运营、赚取利润的管理资金规模。
近几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未来走势尚不明朗,A股市场的表现让大多数投资者苦不堪言。而由于行业的整体低迷,公募基金的业绩也整体表现较差,如此一来,谁拥有强大的营销团队,在这样羸弱的市场中就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于是,营销人才开始日益紧俏,成为各家公司所争取的焦点。
沪上某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近期进行了高管变更,而新晋领军人物就是以市场营销见长。该公司人士也向记者坦言,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公司聘请一位具有多年市场工作经验的高管来领军,无疑是对公司未来最好的安排。
而不少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按照国际发达市场的经验,未来公募基金的趋势可能更多的是以被动型的投资为主,投研团队虽然仍然重要,但是这个行业靠天吃饭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会有更多的公司倾向于由市场经验丰富的人士担任高管。毕竟没有可观的规模,公募基金就会丧失生存之根本,而已有的优秀投研人员也会很轻易地被同行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