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服装小城的WTO红利 小裁缝当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3:5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芃 江苏金坛报道
下午四点多,常州晨晔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锁国走进三楼的车间,顺手拿起一批刚钉上扣子的半成品衬衫,查看缝得是否结实。偌大的车间里,有一些缝纫机空着,有的机头上还包着蓝布,显然是有些时日没用过了。
“撑过这段日子就好了。”马锁国有他的底气——就在四楼的成品车间,他们为凡客诚品定制的衬衫正在整理包装。这是他们刚刚拿下的大单,加工量占这个品牌的1/4。
马锁国的公司位于江苏常州下辖的金坛市,这个江南小城85%的产品外销,和浙江省平湖市同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我们70%的企业明年上半年的订单已落实。”金坛市纺织服装行业商会秘书长王菊富胸有成竹地说,如果企业都撑不下去了,金坛的服装企业也是最后倒下的。
在当前信贷紧缩、贸易不景的大形势下,金坛2000万元以上企业今年1-9月开票销售同比增长了22%。
不俗的成绩得益于当地服装业多年的积累。全市近800家纺织企业,年产服装约4亿件(套),上缴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5,年出口额近6亿美元。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22家,其中一些“龙头”在与客商的谈判中逐步加大了话语权。
金坛市纺织服装行业商会本月初刚刚完成的调研报告认为,当地服装业参与全球一体化竞争的条件已逐步成熟。
小城迎来出口红利
金坛的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快速成长于90年代。时至今日,全市有纺织企业797家,其中服装企业462家,织造企业211家,印染、绣花等后整理配套企业300多家,总资产超过10亿元,从业人数近5万人。
“全球60多亿人口,每20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位穿‘金坛制造’的服装。”王菊富说,金坛还没有哪个产业有如此高的集聚度、如此大的生产能力、如此显著的外向型特征;而整个产业爆发式的增长,正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那几年。
国际贸易的大门洞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王菊富告诉记者,2005年起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土耳其等原对我纺织品出口设限国全部取消了配额限制,金坛的服装年产量从1.8亿件跃升到3.5亿件,几乎翻了一番。
“以前要做欧美的订单,要么支付高额的关税,要么必须拿到配额,非常麻烦。”东华纺织集团副总经理罗醒洲说。
金坛市纺织服装行业商会副秘书长郭志荣回忆,那时候他在当地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晨风集团工作,向省外经贸厅申请出口配额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有时候还不得不一年申请两次,劳力劳心。碰上配额的品种和实际出口产品不尽一致,更是令人头痛。
WTO带来了服装业的发展良机,所有企业都可以自由、公平地参与竞争,金坛的服装行业由此突飞猛进,生产能力足以媲美国际一流服装企业。“没有我们金坛不能做的服装。”王菊富说,2002-2006年,不仅销量节节突破,利润也达到史上最高。
当时,偌大的县城生产各种面料的正装、时装、童装、休闲装、内衣、羽绒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服装品类。全球前300位的“机缝类”服装品牌商中,有近200家跟金坛服装业有过合作,其中包括“GAP”、“圣诺朗”、“NAUTICA”、“瓦伦缔诺”、“POLO”、H&M、优衣库等国际知名品牌。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当时有一句笑谈:“没和金坛合作过的国际品牌商,那一定不是大牌。”
“如果没有WTO,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王菊富说。
我们受市场的指引
订单不止意味着销量和利润,举例来说,国际厂商下单之前例行的第三方“验厂”,对接单企业而言正是规范生产、改善管理的机会。
马锁国的企业主要接日本的订单,这个以精细而著称的国度,委托验厂的指标也格外齐全:机器不清爽要扣分,工具袋里标准配置不到位要扣分,辅料仓库里不能放置灯管,操作台面必须干净——验厂的人员会掏出吸铁石,在地面的缝隙中来回移动,看有没有掉落的针头。
“第一次经历这种验厂的时候,确实非常惊异。”马锁国说,但是实际体验下来,觉得这对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非常有帮助。比如,日本厂方要求,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断针,每一次都要有纪录,包括断针发生的时间、原因、布匹的批次和颜色等等,这对质量控制非常有好处。“以前都是乡镇企业局来帮助我们提高,现在直接受益于市场的指引。”马锁国说。
金坛市纺织服装行业商会副秘书长郭志荣表示,除了确认厂家的资质,验厂往往还包括劳动强度、生产环境、员工住宿条件等指标,外国厂商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人权保障”,其实质是在关税壁垒取消后的贸易壁垒变种,目的是给生产商增加成本。
即便如此,生产商们仍然宁愿接受有些苛刻的验厂。“这等于是提高了准入的门槛,保证良性竞争。”东华纺织的罗醒洲说,这也使得整个纺织行业摆脱了低档次上的粗放式的延伸。
在加入WTO的这十年中,金坛服装制造企业不仅在装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领军企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也培养出了自己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包括研发、设计、打版、接单、翻译、设备维修等在内的行业技术人才。
“我们参与全球一体化竞争的条件已逐步成熟。”王菊富说。
红利之后还有红利吗?
王菊富也不讳言,在2002-2006年,加入WTO的“红利”充分释放之后,出口服装业步入“量增价跌”的时期。
由金坛生产、在欧洲售价为50欧元的服装,厂家也许只能得到一两个欧元。服装加工业人士算起这笔账来更形象:“加工一件外贸服装,最后赚到的,只是一个领子钱。”
“长期的贴牌生产,使企业几乎丧失了自创品牌的主动性。”王菊富直言当地服装业的软肋。
但“为他人作嫁衣”的窘境,迫使金坛的服装业在WTO提供的全球性产销框架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当地品牌“玮尼维希”的一位营销经理认为,在中外服装贸易中,外方对我国的设限,主要体现在数量而非金额上,我们要实现贸易额单品利润的提升,就必须大力发展自主品牌。
有了自己的品牌,企业相对更容易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王菊富告诉记者,作为日本著名服装品牌 “优衣库”的战略合作伙伴,晨风集团曾在2010年底提出,自2011年起涨价15%。在全球转了一圈之后,日本客户又转回来,接受了晨风集团的条件,因为与价格更为低廉的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相比,金坛的服装制造业在产业链配套方面,在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所需人才层次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