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血拼”式竞争到高质量增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6 02:0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杨品文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经历了30多年“血拼”式的国际竞争,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将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中国经济正在走入一个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正在发生重要转变。为了抓住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看待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如何继续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

  从2003 年起,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及以其为主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和中国经营报社已连续 9 年共同进行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监测项目。通过监测,不断发现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年度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发布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从而能更好地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2011)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专注于探讨产业变迁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之道。

  根据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上半年报财务数据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对1374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增长竞争力进行了跟踪与监测,形成加权后的企业基础竞争力指数。

  产业变迁与企业竞争力

  就1374家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而言,监测结果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基础竞争力平均水平有所回升;与2010年监测结果相比,2011年的监测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和增长竞争力水平均有所提高。这说明2010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小,加之国内各产业振兴计划的推出,中国上市公司已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在企业规模、经营效率和产业结构方面均实现了较好的增长,这也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从基础竞争力百强的行业分布来看,百强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水煤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另一方面,中国区域竞争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安徽、北京、福建、甘肃等省份的基础竞争力有所上升,而青海、河南、吉林等省的基础竞争力有所下降。

  而从近三年的检测结果来看,金融危机过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基础竞争力平均水平有所回升,2011年不仅从2010年的负得分转正,而且还超过了2009年的得分。

  2011年监测结果显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平均得分排名依次为贵州、北京、安徽、福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河北、广东、上海、青海、山东、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天津、海南、辽宁、陕西、甘肃、四川、广西、西藏、山西、吉林、重庆、宁夏。其中前14个省份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平均得分均为正,而后17个省份上市公司的基础竞争力平均得分均为负。

  告别“血拼”式竞争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1992年中国转向市场经济道路以后,中国的企业竞争可以用“血拼”式竞争概括。“血拼”式竞争的积极意义在于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实现了自主竞争,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释放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但“血拼”式竞争代价也是巨大的,这些代价包括土地资源、劳动者权益、环境成本、市场开放等在内的要素和资源的大规模支出。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要转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平等,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当代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感。但高质量增长不是不增长,在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发生质变的条件下,高质量增长第一要务仍旧是增长,只是不再是不计成本的增长,不再是依靠“血拼”式竞争来“超常”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是一方面“科学”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关注中国的持续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2010年以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对中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进行了预测。从预测结果来看,到2024年中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从2009年到2024年中国工业劳动密集型指数将从100提高到118。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我们可以预计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发展得更快。从分地区的预测结果来看,由于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的确表现出了差异。2009年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东部工业的比例为34%(下同),中部地区为25%,西部地区为18%,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例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预计到2024年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工业的比例为39%,中部地区为45%,西部地区为62%,虽然东、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均有所提高,但西部提高最多(提高了44个百分点),中部次之(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东部提高得最少(仅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东、中、西部比较优势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有条件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而中、西部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区域错位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为东部企业向外转移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仍旧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国的产业结构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可以说产业结构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又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至少要5~10年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历史上各国产业结构演化进行横向比较来看,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化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一国工业化的国情与世界经济格局有较大差异,因而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特别是不能盲目根据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就简单地判断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更不能出现超越一国发展状况的产业政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