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资凶猛,还是水土不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6 03: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萍;张力

  2001年12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正式向外资敞开。

  闸门甫开,保险业“狼来了”的呼声犹在耳际,随后,“狼羊之说”贯穿了入世后的整个十年。随着中资保险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公司的不断加入,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减少、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高管变动频繁,经营稳定性、可持续性遭遇挑战,所谓“合资病”、“内进外退”跃然纸上。

  今年前9个月,外资保险市场占有率创下近五年新低,其中寿险公司市场份额回落至3.75%。市场占有率的下滑导致盈利周期拉长,能克服“7年之痒”的外资寿险公司更是凤毛麟角。截至2010年末,25家外资寿险中仅7家实现了盈利。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折戟。

  外资份额萎缩

  到2005年底,除外资财险不能经营交强险、外资设立寿险公司必须合资且持股不得超过50%等限制外,国内保险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十年来,外资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管理制度、服务理念、产品创新以及渠道创新等方面。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十年来,除了几家“排头兵”外,其余外资公司发展均难言乐观。

  根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1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共有16家,保费规模46.2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1.5%。之后几年,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快速扩容期。至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达40家,保费收入341.2亿元,其中外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猛增至8.9%。但从2006年开始,市场出现下滑。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众多国际金融机构遭遇重创,进而影响其在国内的战略,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2010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数量虽然已经突破50家,但市场份额却已跌至4.4%。

  今年1-9月,外资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6.69亿元,仅占全部寿险保费的约3.75%;外资财险原保费收入38.81亿元,占全国财险总保费收入的1.07%,而这一比例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底的1.31%。其中,位居外资寿险榜首的友邦市场占有率为0.77%,而这一数据在2004年时为1.26%,同期保费规模与太平人寿旗鼓相当。但从2004年到2010年,太平人寿已从当年总保费64亿元规模,发展到330亿元,而友邦保费规模则仅从48亿元增长到84亿元。泰康、新华等这些中资公司年保费总规模相比2004年也都有了四五倍增长,民生人寿的增长更将近7倍。

  外资水土之患

  入世之初,我国只有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寿险、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活跃的寿险公司。随着中资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再加上老牌中资寿险公司大举发力,客观上造成外资寿险和中资寿险此消彼长的变化。

  尽管许多中资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没有外资先进,但它们植根本地文化,更了解国内市场的特征及需求导向。如,安盟保险主要经营农业保险,但安盟成都分公司是唯一一家在当地没有得到政府补贴的农险公司。这也体现出外资保险在和各级地方政府打交道时的相对劣势。

  外资寿险公司遭遇严重水土不服,从客观因素来看,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外资股东母国的市场环境有很大不同,将其在国外的成功经验生搬到中国,但落地艰难。

  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成立初期,外方股东对合资公司的费用管控非常严格,这是对的,但很多时候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例如外方规定公司高管层客餐上限标准为40美元/餐,结合当时的汇率折算,总经理宴请客户每餐不能高于300元。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这一个问题就跟外方沟通了很长时间。该人士称,类似的细节问题很多,这种经营管理思路的差异,难免造成沟通成本的提高及执行效率下降。

  同时,在投资方面, 外方股东对于非固定收益投资的态度较为谨慎,再加上投资规模较小,导致合资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中资公司。然而,外资公司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往往在薪酬上高于中资公司,造成人工成本较高的现状。

  于是,为了满足利润要求,有些公司只好从产品定价上做文章。

  某外资寿险公司的一款寿险产品的评估利率仅有1.79%,较之监管规定的预定利率上限2.5%低了0.71个百分点,致使该产品的现金价值大打折扣,损害了客户的退保利益。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

  水土不服,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人才的本土化,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曾有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保监会涉及外资保险公司的人事批复已达128人次,除两家再保险公司外,涉及外资40家产寿险公司,几乎涉及了全部外资产寿险公司。

  而外资保险公司自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仍是第一任总裁掌权的已寥寥无几。中英人寿算是其中一家,而其更具代表性的是,7名副总裁除1人于公司成立第二年加盟外,其余6人全部为8年前公司成立时的原班人马。然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6人中的4位来自中英人寿股东——中粮集团,均为本土人才。

  不过,近年来,外资公司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症结,不少公司启用了本土高管。以信诚人寿为例,此前信诚人寿曾历任的4位 CEO——李源祥、谢观兴、钟家富和陈嘉虎,均非本土人士。自2010年谭强出任总经理以后,信诚陆续启用了一些本土高管。目前,该公司官网显示的8名高管全部来自内地。

  但与总部形成反差的是,在一些外资公司的地方分公司,人才混战仍在继续。一位某合资寿险公司地方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机构扩展,人才储备不足,很多合资公司的“地方大员”成了跳槽大王。某公司地方分公司副总,短短几年里已经分别供职过友邦、中意、中英、中德安联等数家公司的地方分支机构,“跳槽频率比业务员还高”。

  准入“暗礁”迫外资撤退

  2004年底开始,保监会对外资保险公司取消了地域限制。但在实际运营中,外资公司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例如,虽没有分支机构审批方面的硬性规定,但是合资寿险公司来华第一年一般能够开设一家分支机构,表现较好才可以开设第二家分公司,相比中资寿险公司动辄5个甚至10个分支机构,合资保险机构的扩张步伐显然要慢得多。严格的监管限制了外资保险区域拓展、市场细分和产品创新的能力。

  扩张步伐被遏制,导致外资保险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开放较早的城市和地区,扎堆而来的外资险企又使客源大大摊薄。

  “这更多的是监管部门保护中资险企的一个策略,需要给本国公司一个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如是称。

  在他看来,当初刚入世不让外资参与专业保险中介公司也遵循这一逻辑,“入世前中国没有一家专业保险中介,外资成熟的公司要是进来,肯定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入世几年内就批了几千家中资中介公司,这也是入世谈判期间的明确立场。”

  到2004年底,合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外资持股可升至51%。2006年入世五周年的当口,外资保险经纪被允许独资,企盼已久的美国达信、英国韦莱开始发力。

  在产品准入方面,监管要求外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交强险”。但不能开展“交强险”,就无法开展商业车险,因为消费者往往会在一家保险公司同时完成“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的投保。一家外资财险公司人士称。

  诸如此类限制,令近几年保险圈内频频上演“中进外退”的大戏。

  保监会2011年1至9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显示,光大永明已经赫然处于中资寿险行列,而8月末的统计显示其还在外资之列。

  成立于2002年的光大永明于2010年7月获准增资及股权结构变更,并于2010年9月完成相关工作,成功转制为光大集团控股的中资寿险公司。外资股东永明金融持股比例已下降至24.99%,低于25%。股改当年,光大永明全年保费收入及新机构的批设数量都达到了过去7年的总和。更为重要的是,今年9月2日,光大永明获准筹建资产管理公司,而外资保险中,只有友邦一家拥有此机构。

  与光大永明为伍的还有,恒康天安(后更名为“天安人寿”)、太平洋安泰(建信人寿)、海尔纽约人寿(海尔人寿)等等,而信诚人寿也不时传出欲转中资的消息。

  时间换空间

  随着美国恒康人寿、荷兰国际集团、美国纽约人寿、英国标准人寿等外资金融机构相继撤资或减持,保监会网站上外资寿险公司名单已由2010年2月的28家,变为现在的25家。

  庹国柱回忆道,寿险吸纳资金能力较强,1997年寿险保费首次超越财险后,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这么大规模的资金要是被吸纳到外资保险公司会带来什么后果?所以团体寿险、年金寿险当初就不让外资做,并通过对半的股权结构来牵制对方。”

  但事实证明,这种股权架构往往使中外双方内耗严重。

  而硬币的另一面,很多中资保险公司背后,都有外资战投的身影,战略投资似乎比拥有控制权的外资险企斩获更多:汇丰之于平安、苏黎世之于新华人寿、ACE之于华泰,高盛、安盛之于泰康……

  如2005年11月中国人保寿险成立后,2007年6月,人保集团成功说服3家外资股东将外资股本降低至20%,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虽将持股从29%下调到10%,但其最初的股权投资已经增值约65倍。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态度,从控股转向参股,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时间换空间”、以退为进的曲线打法,这样能够快速实现机构网点铺设,而不会受到监管部门制度约束,外资股东再辅以各方面的技术支持。

  对于未来外资险企在中国的发展,庹国柱认为,外资应发挥自己在管理、产品方面的优势,暂时让出股份也是一种策略,“高盛最近频频抛售建行,大把套现赚钱,外资保险是不是从中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而郝演苏一直坚定地认为,应当解除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制度限制,让外资在中国市场自由选择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经营寿险业务。

  不过,从国际市场外资公司的发展来看,在保险市场开放的大部分国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被限制在10%左右。如英国为10.3%,日本3.68%,意大利3.33%,比利时3%,瑞典1.12%,法国1.11%,瑞士0.66%,韩国0.38%;美国的财险市场为10.73%,寿险市场14.34%。

  “(如此架构)主要是考虑到保险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被外资控制的保险资金可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造成的冲击。”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人士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