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攻加工贸易两端: 重庆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9 05:0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文静
“重庆必须高速转弯,才能尽快缩小东西部差距。”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重庆把眼光瞄准了信息产业。今年1-9月,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越全国8.25%。电子信息产业成了高速发动的引擎,产业增速由去年的65.8%猛增到今年的190.7%。
到2015年,重庆市政府希望,单电子信息产业就实现万亿产值,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3。届时,重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离岸云计算中心和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沐华平给记者描绘了一张路径图:通过电子新兴产业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发展高端研发和加工贸易结算提升产业附加值,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并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力攻加工贸易两端
从2007年起,重庆把宝押在了笔记本产业上。重庆要快速发展电子产业集群,快速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引进笔记本电脑,今年重庆产量是去年的8倍,明年将是今年的两倍,重庆造笔记本电脑将达到5000多万台。
速度是快了,效益怎么解决?做笔记本代工的加工贸易,从沿海来看,毛利率才3%-5%。于是,重庆引进加工贸易两端:研发和结算中心。去年,电脑还没怎么生产,惠普、宏基等的结算税收就给重庆交了30亿元,今年上半年又是30个亿。
“全国电子产业平均毛利率4%,重庆毛利率达到了9.6%。”沐华平说。
富士康把惠普的代工放到重庆后,鲶鱼效应在放大。宏基来了,代工企业广达、英业达来了;华硕来了,代工企业仁宝、纬创来了。紧随其后的,是一大堆零部件企业。到明年,重庆信息产业将有80%的本地化配套,形成“5+6+700”的品牌企业、代工企业和配套企业。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重庆把它叫做“垂直整合”。
打通物流大通道
有人说,东部沿海呈半月形,恰似一张弓,而抵达重庆的产业转移就像射出的箭。但这张弓太远,距海2000多公里。
传统意义上,重庆的货物出海,要经马六甲海峡,再转运到欧洲。
在欧美,笔记本属于一般消费电子产品,只有部分高端产品才通过航空运输。在重庆生产笔记本,即使通过垂直整合,一头在内,但另一头,太远。这么高的物流成本不划算。既然想做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产品90%是出口。出项物流打不平,电子产品生意,就难以做长久。
能不能换一种思路:重庆笔记本的主要市场在欧洲,欧洲本来就在西方,为何却从东往西走?黄奇帆提出这个疑问。
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翻越阿拉山口,再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后到达德国杜伊斯堡,只要13天。这条铁路通道比海运和从上海往哈尔滨,到西伯利亚,经欧亚大陆桥到欧洲,均节约了20多天。
沐华平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一个40英尺的货柜来说,如果货值100万美元,年财务成本是6%。海运多出20天运输期,财务成本就多出3000美金。“而从重庆走铁路,比海运还便宜!”他说。
事实上,重庆引进惠普项目之初,国家正委托相关单位对规划的兰渝铁路做项目前期研究。这条铁路竣工后,通过兰州经乌鲁木齐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铁路干线,帮助重庆实现了向西。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每次出境需要通关、检验甚至换轨,手续繁琐,且经历的地区温差高达70度,电子产品如此出游,能否经历考验?
“重庆市通过创新,便捷通关模式,使沿途可一次申报,检验、通关和运行。”沐华平说。铁道部专门把它叫做渝新欧铁路。
为了测试这批特殊商品能否经受严寒考验,去年10月18日,40车皮2800吨货物从重庆火车西站驶出,加盖了“防寒服”,专列上也装载了测试仪器。
今年3月19日,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通过大考,因电子产品完好无损,可进入常态化运营。消息传来,震动了全球信息业。各路客商纷至沓来。
“目前,我们正在联系欧洲客户,解决集装箱返空问题,明年,专列将每天一班。”沐华平说,除电子产品,重庆造的汽车、摩托车、成套设备,欧洲的化工产品、消费品,都可以通过从西到东,从东到西。
这是一个新的“出海口”,是包括重庆在内的内陆地区变成开放前沿的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