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免费萝卜赠出市侩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5:20 来源: 深圳商报

  □佘宗明

  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南郑州菜农韩岗因萝卜销路不好,收购价仅四五分钱一斤,决定将60亩地的萝卜免费赠给市民食用。媒体刊登消息后,引来3万多人拔萝卜。他种的红薯,也被偷了三四万斤,两亩地的菠菜也被拔得仅剩1/3。还有人质疑,这是“炒作”。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萝卜,却以悲催收场,还得承受“炒作”骂名,怎不叫人心有余戚。

  当好事遇上“恶报”,跟公众想象的“因果论”不合,不免让人堵心:行善也好,炒作也罢,菜农终究是真的赠萝卜了,既不是“纸上画画饼”,又不是“嗟来食”式施舍,当赢来叫好声才对。市民为何“顺手牵余菜”,得了便宜还卖乖?

  行善有代价,菜农决定将萝卜倾囊相赠时,就注定了:这并非“待价而沽”的对等交易,而是“赠予—受惠”的授受格局。20万吨萝卜是善行“成本”。这在菜价不菲的语境下,弥足珍贵:3万多人的拔萝卜大军,也印证了“需求方”的旺盛。但再怎么说,嘉言懿行,就算没获好评,也不该承受“被偷菜”、被质疑的回报。

  当受赠者将手伸向“非赠品”时,就成为道德上的僭越。“斩而不奏”地偷菜,与行窃何异?不可理喻的,还有“炒作”的责难。即便真属炒作,只要他兑现承诺,就不应沦为被指责的靶心。

  无序偷菜、无端怀疑,未必就是“国民道德的镜像”,也无需上纲上线到“民族劣根性”的层面上。但个中暴露的自制力低下症结,仍令人省思:一场平民行善的纪实剧,何以变成自私的巡演?是偶发性的市民缺德,还是道德某种程度上的沦落?

  市侩习气,作为真善美价值的对峙力量,本来就堪忧。市民无视菜农的善意期许,正是市侩气作祟:“贪小便宜”的动机,“法不责众”的观念,都在滋养着他们“谋不义之利”的胆量。于是,他们罔顾应有的道德,非但在菜农贡献的“公益筵席”上大快朵颐,就连其私人权益,都一并带走。

  虽说这般市侩做派,起于人性隐恶,算不上犯科作奸,可像苏格拉底说的:“宁可受难,也决不能为小恶”,它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看客风气”的蔚然,就起源于此。在每起道德灾难后,人们纷纷指斥看客“冷漠”,但轮上自己,也成为“行为上的侏儒”,也撇不开利益小算盘的拨弄。利欲的膨胀,冲垮了他们的自律堤坝,也让“庸常之恶”肆意发酵。

  “自由的代价是永远警惕”,而一场“拔萝卜”的纷乱,印证了此定律。健康的社会,需要理性守则的公民精神,其中包涵着求诸己身的自持力。当然,这也为法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一面镜子——制度设计时,不应忘了“无赖预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