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电视购物暴利多达10倍 行业乱象亟待重拳治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1 07:59 来源: 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张倩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电视购物因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规模达到455亿元,从事电视购物的运营商近150家,预计未来十年,电视购物销售额将达到5000亿元。然而,在给厂商带来巨额利润、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发展瓶颈也日益显露。

  据《北京晨报》报道,中商联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日前发布了《中国媒体购物行业发展报告》,揭露目前电视购物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商家为谋取短期暴利,“大多数电视购物产品的售价都会超过出厂价10倍左右”。拔高宣传、以次充好、难以保证商品质量,售后服务不健全,再加上行业标准缺失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不仅给电视购物行业造成不易治愈的“内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业的乱象亟待整治,而这还需要监管部门、电视购物行业以及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发力。

  电视购物行业乱象丛生

  日前,中商联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在2011中国媒体购物产业链年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媒体购物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了长期以来中国电视购物存在着的几大问题。

  行业诚信缺失,虚假宣传成风。利用化妆、拍摄技巧或电脑特技制造出消费者使用产品前后的对比照片,比如卫生部批文上某些产品的功能只有“补钙”,但其宣传却变成了“增高”,更有甚者,杜撰几个科研机构忽悠消费者。

  追求暴利,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商品价值。据了解,大多数电视购物产品的售价都会超过出厂价10倍左右。

  商品质量、售后无保障。这主要表现为产品外包装、标签和产地明显不符,注册地址虚假,无售后“三包”,“打太极”使消费者退货无门。

  盗用客户信息猖獗。例如,有的非法企业购买盗用“400”客户数据后,假冒知名企业向消费者打回访电话,还出现冒充工商局、315打假热线人员以连环套的方式电话诈骗。

  法律空白,主管部门不明确。据了解,电视购物近10年来无专门指导性文件,政策空白,政府监管力度缺乏,面临有多个部门监管却谁也管不了的局面。

  此外,也有很多消费者反映因电视购物遭受到各种困扰。据媒体报道,江苏某消费者近日买了一台所谓“永远上网不要钱的笔记本电脑”。广告上称这台电脑“可以无线上网、不用宽带、每年可以节省网络费1千多元、使你永远上网不要钱”,但是收货后才发现,这台电脑根本上不了网,想退货却被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电视购物遭遇信任危机

  据统计,2010年媒体购物总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00亿元。根据媒购委的监测,在绝大部分地方城市,虚假违法电视广告占违法广告总数的比例高达61%。媒购委指出,电视购物直销模式,长期以来过分的功效承诺导致产品快速死亡,没有达到自己心理预期的消费者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并将这种不良口碑传播,导致电视购物面临信誉危机。那么,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电视购物的性质模糊,到底是属于电视节目还是广告,至今没有明确说法。此外,我国对电视购物的监管存在一定“空白”。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湖南省广电局局长欧阳常林认为,电视台经营电视购物,是一种不同于电视广告盈利的新业态、新事物,需要总结、完善、提升。

  其次,行业自律虚无,违法现象泛滥。商家只重视眼前利益,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电视购物广告中的产品神奇成份和机理,很多没有科学性。据了解,在2006年就叫停丰胸、减肥、增高、药品、医疗器械5类电视购物广告,在众多电视台却从没停播过。电视购物广告已经成为虚假违法广告的“重灾区”。

  最后,消费者盲目轻信电视购物广告。购物频道主持人那激昂的情绪,反复操作产品的生动过程,购买时间的倒计时,加之产品“新、奇、特”的外表,使观众往往被这种购物广告“牵着鼻子走”,忽略了产品的功能和性价比等等。

  电视购物乱象亟待治理

  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电视购物凭借短期赢利最大化、营销扁平化、市场热销快速化等“短平快”优势,在给厂商带来巨额利润、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显露。电视购物行业的乱象亟待治理,明确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自律、加大监管力度迫在眉睫。

  从根本上说,电视购物乱象还得法治,行业营销、商务系统、售后服务等相关方面的行业标准亟须出台。此外,政府部门须明确监管职责,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对无序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行为要加强监管和惩戒力度,提高违规企业的成本和代价。

  而作为企业本身,要加强自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公平竞争,依法经营,保持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除经济效益之外,企业还需负有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

  此外,市民在进行电视购物时应注意:“三思而后买”,广告宣传内容仅供参考,不要盲目轻信,消费者要立足实际,在对自己欲购产品的价格、功能、性价比,以及经销商的经营资质、信誉程度、经营地址等都做充分了解后,再决定是否购买;“降低购物风险”,最好使用货到付款的方式结账;“保留消费记录”,注意索取发票或其它消费凭证,验货时除应注意查看产品外观有无损坏外,还应查看是否附带保修书或者产品质量保证书、合格证等;“注重消费维权”,一旦电视购物、网络购物发生了纠纷,消费者应当尽快向经销商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诉或向消协进行投诉,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到损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