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球商业经典》:Easy至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1 13:53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

  文/魏武挥(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科技发明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easy,但同时它正在反作用于我们。反作用的代价就是:对于稍许复杂一点的事,无论我们有无兴趣,我们都开始拖延。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而且还不轻。一个例子是,我由于采购了太多的书,书房里乱七八糟地堆放了很多书,连走路都成问题。我终于腾出一个空间足够放下两个书架--然而,购买新书架的事被我拖了整整一个月,新书架到位后,整理书籍这个行为又拖延了一个星期。

  一个显而易见的拖延症解释是:这个事你不感兴趣--大多数职场人士可能同意这种说法。比如说老板要求在明天上班前看到你写的某推广案的计划书,但你心里真正嘀咕的是:这产品烂透了,推广个屁!

  但我并非一个不爱书以及不爱整洁的人。有个段子被很多人引为知己:"如果你看到某作者、编辑或编剧一大早就开始在微博(http://weibo.com)上乱转悠,自己刷屏,还逮啥转啥,哪有事儿哪儿到,嘴欠得要命,那就说明此人交稿子,交专栏,交本子,交版面的死限又要到了。"

  这个段子点出了一点:对你正在拖延的事你不是缺乏兴趣,而是有更大的兴趣在诱惑你转移你本该聚焦的注意力。于是,我得出一个小假设:今天拖延症盛行的因素是,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个假设有个可以争论的地方:究竟是我们静不下心来故而去泡微博(或其他),还是我们去泡微博(或其他)所以静不下心来?我认为是后者。我对这个假设的一个推论是:让人产生更大兴趣的微博"或其他"都是一些easy的东西,拖延症的盛行关键在于我们越来越倾向于easy化。

  我无法在这里把easy仅仅翻译成"简单"、"容易",也许也可以用"不用太过动脑筋"之类的词来形容。在网络上,大多数的信息都是这样:快餐式的,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在开心网很盛行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每天上班前要去看三个笑话。他的理由是:如此可以帮助他以一个愉快的心态开始一天的工作。我曾经让他举出三个他曾经看过的笑话也让我开心一下,他张口结舌,一个都无法说出来。

  近期,苹果发布iOS5操作系统时,"顺带"发布了一个名为Siri的语音工具。我以为,Siri有可能成为google(以及所有搜索引擎)最可怕的竞争对手。因为它让我们很easy--这一点,我用下面一个例子来形容:

  假设我现在打算找个饭店来解决我的吃饭问题,在Siri中有可能是这样的(我只是举一个形式,Siri的真正问答可能不是这样的):

  I:"我饿了。"

  S:"附近有三个中餐馆,两个西餐馆,您需要中餐还是西餐?"

  I:"我更愿意中餐。"

  S:"它们分别是湘菜、鲁菜、海派餐馆,您需要哪个?"

  I:"我想我还是愿意吃点辣的。"

  S:"那个湘菜馆的地址是:×××,距离您50米。"

  接着,下方出现了一个地图,标志着我现在的位置,和这个湘菜馆的位置。

  在这场问答中,我们会发现,作为主体的人其实是一步一步被Siri缩小了搜索结果(本质上还是搜索)。Siri的妙处在于有时候你自己都无法一下子说出你想要什么,它通过问答得出了你"需要"的结论(需要打个引号的原因在于,这个需要其实未必是你真正的需要)。而google这类的搜索引擎,其实你能使用的前提是:你已经有了一个确切的且能描述出来的问题--而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提出问题本身就不是一件easy的事。

  科技发明自身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easy,但同时它正在反作用于我们:我们作为人类这个主体也在越来越追求easy。这个反作用的代价就是:对于稍许复杂一点的事,无论我们有无兴趣,我们都开始拖延,因为我们不习惯。

  另外一种常见情形是:你的确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中,但很遗憾,突然一个行为横插其中,把你的注意力引开了。这个行为可能是:一条短信、一通电话、Outlook告诉你有一份新邮件、智能手机响动了一下,你有一条微博新私信。你开始去处理这些事情,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注意力就此烟消云散:你需要一次新的启动。

  我有时候觉得,现代社会的人是很可怜的,因为拜手机所赐,他们很容易被找到。诺基亚的广告语,中英文版本有一个很诡异的矛盾所在。英文是"connecting people",中文则是"科技以人为本"。但connecting people的代价就是people will be connected anytime anywhere,怎么算是"以人为本"呢?

  争议者会说:好吧,你可以关闭你的手机,这样你就无需connected了。但问题在于,关闭手机这个行为会引来一些更严重的后果,因为你的老板是这么认为的:随时connect你是理所当然的事。你如果有这个胆子再追问一句为什么,他会回答:因为你有手机啊!

  这个社会的人,有时候甚至在潜意识中存在着"被联系"的欲望。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的手机三天不响时,你可能会有焦虑感:这个世界出了什么事?或者一种被抛弃感:我是不是快要被fire掉了?我们非常容易被打扰,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内心深处在渴望被打扰。在一场谈话中动不动就接个电话,是"忙人"的象征--也是VIP(very important person)的象征。当放下手机面带歉意地说"对不起,我事太多了"的背后,你能说一点优越感都没有吗--"看,少了我就是不行!"

  无论是自己去找更easy的事,还是被connect后转移注意力,拖延症的结果都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时间切割成碎片。为了完成这件事,最终我们的行为彻头彻脑地成为了一种"目的性行为"--为完成而完成。目的性的增加,让"意义"变得越来越弱。职场人士苦哈哈周而复始地"完成"再"完成",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没意义。而幸福感,其实存在于"意义"中,而非"目的"中。

  于是,我们越来越不幸福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