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电影像雕塑,艺术像动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1:0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泰国导演阿彼察邦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也是一位前卫艺术家。无论他的电影还是他的装置、影像艺术作品,都带着你深入湄公河三角洲的昏暗世界

  周舒 谢宁馨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幽暗空间的一隅,两屏投影呈直角状,播放着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拍摄的影像,旁边的墙上则是湄公河畔各色人物的图片。在阿彼察邦的重新安排下,这个展厅变得更为蜿蜒。光线很暗,投影与摄影,都充满了黄昏后的气息,隐隐地流淌着他电影里的声音。

  “他带着我们穿过湄公河三角洲的昏暗世界,我们在路上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其中有金吉拉,刚刚从摩托车祸中复原腿伤的女裁缝;电力男孩,他用灯光照亮风景;还有湄公河泥浆人,以不同装束出现在各种场合的神秘人物。”UCCA的馆长杰罗姆·桑斯这样介绍道。

  这是阿彼察邦在中国的第一个展览,“明日今夜”。作为导演,他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同时他也是一个前卫艺术家。展览与他的电影既有联系又疏离,用阿彼察邦自己的话来说,“这里所呈现的艺术与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所关联,因为展览的内容和我的经历以及个性是有关联的。而艺术作品和电影又不一样,电影只能在影院观看,但艺术作品可以面向每一个观众,展览提供的是经验和经验的记录。”举行展览的同时,他的个人影展也在UCCA举行,人们可以看到他从早期到最近的电影作品。

  阿彼察邦最早在泰国时,学的是建筑,在他看来,电影和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时间轴线上固定的东西”。他对电影很感兴趣,但也一直尝试各种表达方式,“绘画、摄影、装置……我一直都在寻找最合适的媒体。”

  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修硕士的第一年,他决定成为一个艺术家,“因为在美国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比如说可以看到从来没有看过的台湾电影,那是非常不一样的感受。”这个起点,也让他的电影始终充满实验气息,“我在芝加哥的时候,拍电影就完全不像在工业化的片场,更像是艺术家的工作方式。”

  从美国回到泰国,阿彼察邦的电影始终与自己的记忆紧密相连,他最偏爱那部根据自己童年记忆拍摄的电影《综合征与一百年》,“因为都是父母的经历”。他不仅钟情于自己的私人记忆,也倾情于泰国的传统民间记忆,“我生长的泰国孔敬,是个很偏僻的地方,我从小就听着各种民间传说长大。所有在小城长大的人,都会被民间传统包围。我想重访这些传统,同时向它们告别。”

  他的电影充满泰国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的影子,“现在有些故事已经开始消失了,记录下来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些故事体现出一些对人们思想的控制、社会观念上的压抑。”2010年,阿彼察邦执导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捧走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同样是一部关于泰国民间传说的电影。他将此称为一种乡愁,“就好像布米叔叔的亡灵,只因为布米叔叔而存在”。但他并没有想要“呈现人性”之类的宏大冲动,“我只是记录我的现实记忆,欢笑与忧伤。”

  他的下一部电影计划会与政治相关,“我不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但是现实逼得我无法不关心。”新电影会与泰国的生命河湄公河有紧密关系。而UCCA的展览,“类似于对湄公河地区的介绍,关于大河两岸的情况。”

  阿彼察邦想要人们关注湄公河与河两岸的人们的生活。“金吉拉的墙壁上有很多次洪水的痕迹。”这条大河正变得让人们越来越难以预测,他想反思。对他来说,做艺术作品就好像是“制造出一个生物,当它离开我,面向观众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观众们要去驯服它,接近它的时候,要将自己的经历和个性与它相连”。

  人物档案

  阿彼察邦

  1970年出生于曼谷。国际著名的独立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和艺术家。他的艺术项目和故事片为他赢得了国际广泛认可和诸多电影节奖项。代表作包括《正午显影》(2000年)、《祝福》(2002年)、《热带疾病》(2004年)、《综合征与一百年》(2006年)和为他赢得2010年第6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资讯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