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豪:民营企业无退路之处是出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16:05 来源: 《中外管理》泰豪无退路之处是出路
文 / 本刊记者 邓纯雅
处于欠发达地区,又没有资源和背景,民营企业如何发展高科技?在不断尝试各种行业时,民营企业如何做到屡战而不倒,一直“坚守”到一战成功?在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如何在今天找到自己的未来?
“泰豪真没什么”
虽然是8月的酷暑天气,可是刚刚收到的好消息,却实在值得泰豪科技股份董事长黄代放感到高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从苏丹发来的感谢信,使得泰豪发电机组的品质和服务再次扬名海外。而今年上半年从海外纷至沓来的订单,都让他这个泰豪当家人可以睡上好几个安稳觉。
实际上,从1988年辞职下海创业以来,他早已习惯每天加班到深夜两三点,有的时候甚至通宵不睡。虽然企业早已从最初的两万元投资变身为超过40亿元市值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并在电机电源,以及智能节能产业拥有了领头羊的地位,可黄代放的心中似乎还是充满危机感。
因此当记者希望他总结20多年的创业经历时,他脱口而出三个字——“求生存”!“我不觉得我们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我心目中的标杆是华为。作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他们已经迈入世界500强行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黄代放一贯的低调和平实显露无遗。
其实作为江西省的商业领袖,黄代放不仅企业经营方面独树一帜,近些年还大力扩展投资事业,帮助许多当地民营企业上市增资,甚至成为很多企业家的智囊高参。但一说到自己的企业往事,他却仿佛显得有几分犹豫。
思索良久,他习惯性地扶了一下眼镜,直视着记者说道:“我们的过往其实是一场场关于生存的战斗。所以回忆起来,真的不知如何总结。但大家都会说,我们如今无论在行业还是在地区,都有不错的成绩,智能建筑、军工行业、电机电源,每一项都似乎小有所成,这的确是我们战略的胜利,但我却常常觉得,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像是一种挑战之后的应对!”说完这番话,黄代放似乎又再次回到了当年的岁月中,打开尘封的往事……在他心中,泰豪的发展正是一个中国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成长的惯常路径。不过这路径中间除了挑战,其实更多的还有他的梦想,在自己的故乡——老区江西,建立一家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而为了这个有点“豪华”的梦想,他已经努力了23年!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干
1988年,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黄代放,还是南昌当地一家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顶着名校深造的光环,他不仅获得了领导的重用,也很快在工作上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个时候,中国新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刚刚露出萌芽。虽然改革开放已经10年,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在地处革命老区的江西,似乎还很难一时间转变过来。
作为内燃机专业毕业的清华高材生,黄代放回到江西老家本是希望能够大展拳脚,但却在旧有体制下感到了一种对未来的焦虑。“我很害怕自己就这样做技术工作一辈子。那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可以预见的道路。而我不大喜欢计划经济体制那种卖方市场的作风,只要是随便一个小供销社的销售人员都可以颐指气使。在我看来,这种经营体制必须改变!”通过4年在北京的熏陶,黄代放敏锐地察觉到:未来,可能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将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变革,首先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下海了。带着好不容易凑齐的两万块钱,在同事和家人疑惑的眼光中,自己的身上也无形中多了很多压力!”黄代放戏称自己当时是真正的光杆司令,拿着这点儿凑来的钱,他才得以注册公司,招聘人员。当最初的六个职工一到位,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我们是真正的仙人掌型企业,就是那种基本上没有任何资源,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能活下来的企业!”黄代放感叹道。在最初创业的五年中,他们这个小小的公司基本上什么都干过,空调、软件、电脑等都卖过。只要拿到一个有用的信息,就马上跟进,而之前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也使得他可以获得一些技术研发方面的讯息,帮助这些院所与需要的企业进行对接,也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不过这些小打小闹,并没有让他感到满意。黄代放直言,这些做法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我们没有北京上海那样成规模的市场,也没有真正雄厚的技术背景,我们缺少像深圳、苏州这样适合高新企业成长环境,所以只有不断改变策略适应市场。这其中,我们损失了不少机会,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主战制造业
仅仅走贸易路线是不能长久的。在前5年的发展中,黄代放看到了技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感觉到了要研发自己产品的紧迫性。恰逢其时的是,不仅1992年小平南巡吹响了市场经济号角,而且江西省政府也在此时提出了工业兴省的战略,黄代放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从1993年开始,他用之前通过贸易投资赚来的资金开始准备实施自己的技术+产品的高科技“制造业”梦想。
但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事实并不如梦想那样是玫瑰色的。
“江西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甚至连产业配套也不完善,我们没有东三省那样的老工业基础,也没有沿海城市的资金优势,甚至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如果从零做起,我想就是30年,也很难做出什么成绩!”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感到了真正的忧虑,特别是泰豪准备进入的电机电源行业,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域大腕辈出、强手如林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泰豪作为新进入者,那时连参加游戏的资格都没有。
可是更加让黄代放感到苦恼的是,如果不转行做制造业,泰豪所谓的贸易模式也很难长久支撑下去了。这不仅不能实现他当日的高科技企业的梦想,似乎连企业的未来生存也变得模糊起来。那么将如何破解这个谜局呢?
偏远老区的机会:切入军工
不过就在黄代放苦恼的同时,转入市场经济的中国社会也正陷入一场特别的讨论,那就是国企该走向何方?国有企业的僵化体制已变得愈来愈碍眼,清理不完的三角债、人浮于事的内部体系,以及不断升高的亏损额度,都使得许多行业里,只要民营企业一出现,国有企业就表现得不堪一击。1993年7月,一篇文章的发表,更是让这场讨论的热度再次升级,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周叔莲在《光明日报》上撰写的《有关国有企业产权的两个问题》一文反响热烈,文中表示:应该抓大放小,让一些一直亏损的中小型国企放活产权,然后留下主要精力重点扶持一些大型企业。
看到这些报道和讨论,让黄代放的心里燃起了新的希望和火花,没有工人可以找、没有资金可以找、没有技术可以研发、没有工业基础,也可以并购一家拥有制造基础的企业啊!带着这种思路,又经过了5年的准备和努力,在1998年6月,泰豪一举兼并了自己的行业老大哥——江西三波电机总厂。虽然当时这家老国企负债上亿元,而且历史包袱很重,但黄代放却早在心里有了自己的规划:“这家企业本身是国家机电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它除了有良好的制造业功底和技术资源,最重要的是它为泰豪打开了一扇最重要的门!”黄代放表示:三波最吸引他的正是其在军用发电机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身处江西的泰豪来说,不是真正的经济特区,也没有长三角的前沿优势,在制造领域又缺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基础,要想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电机行业里面杀出一条血路,只有另辟蹊径。
“大家都很熟悉所谓的三线建设,就是把一些敏感的军工行业放在比较偏僻的地区,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信息不外露,也是为了产业整个的发展来考虑。我们身处革命老区,正好有这样的优势!”
收购三波电机进入军工行业,正是他当年最重要的一步棋。此后的7年间,为了在军工行业中获得真正的领先地位,泰豪更是进行了另外三次并购:2004年、2005年,泰豪相继兼并了生产军用车载电源系统产品的湖南衡阳四机总厂,生产军用雷达系列产品的长春宇光电子总厂,以及南昌本地为军用行业生产小型发电机组的南昌微型电机厂。从而形成了以移动车载电源系列产品、移动通信指挥系统,以及军用舰艇特种空调等系列产品在内的规模化产品生产集群。2006年,他们更是一举拿下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2亿元订单,并随之打开了中东、南非以及欧美市场,使得泰豪真正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从消耗者转向节约者
在决心杀入军工制造业后,黄代放认为:泰豪成功的秘诀并不是规模化,可以说更多的不是做了加法,而是做了乘法。“我们的法宝是信息。原有的企业固守自己是传统制造行业,但在我看来所有的机械本来都是智能的。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软件的力量要胜过硬件!”黄代放表示:除了借势出击,他们对这些所兼并的企业都实施了信息化技术改造之路,让其原有的产品嫁接上信息的翅膀,从而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为此,泰豪很快建立起自己的软件公司,从服务自己一跃变身为服务更多的企业。
不过就在泰豪在军工产业和软件产业上一路狂奔的同时,黄代放又开始感到了一种新的危机感。
自己从事的机电行业,正是能源消耗的大户。“我们单位GDP的消耗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们其实并不缺乏能源,缺乏的正是如何利用好这些能源!”黄代放表示。有个统计,中国能源主要消耗的30%都来自于各种大型建筑,而各种大型建筑中占有能源消耗的重灾区80%都在电气系统。所以如果要想持续性发展,发展节能智能的绿色产业正是必须的。“我们从军工行业延展到传统的民用电源电机行业,今年1月还收购了沈阳电机厂,应该说在行业中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但未来,我们必须从创造能源走向更好地利用和节省能源,这也许才是泰豪的未来!”
在黄代放心中,经过20多年的奋斗,泰豪的发展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果实,但未来智能节能行业才是他们真正的方向。“我还是那句话,我们是在野外环境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对于机遇和资源,有着深深的渴望,寻找合适的出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永远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说到这里,黄代放似乎松了一口气。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又是加班到了深夜。在他看来:未来的20年,也许是泰豪最好的时候!管理
回想20年前的自己,您最想对当年的自己说点儿什么?
黄代放:我没有仔细想过,20年来泰豪的精神是做比说更重要,不过我还是会觉得20年前的自己很勇敢,毕竟在一个封闭的地区做高科技企业,是需要一点儿冒险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还好我和我的团队做到了,这也是我直到现在都感到庆幸的!
您觉得泰豪20年来走到今天,最关键的是做对了什么?
黄代放:一是坚持了泰豪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二是坚持了泰豪自己选定的产业方向,三是建设了一支对内可以吃苦耐劳、对外可以忍辱负重的干部队伍。
多年来,哪些主流管理思潮对您经营企业产生过重大影响?
黄代放: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对我影响很大,比如GE公司、华为公司。《中外管理》杂志对我们帮助很大,特别是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方面,我们很高兴和杂志合作了十多年,这期间我们收获颇丰,也使得我们会一直关注《中外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