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IT行业:英特尔顶着芯片巨头的光环续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16:34 来源: 《中外管理》
《中外管理》2011-11期 《中外管理》2011-11期

  英特尔续航

  策划、文 / 本刊记者 邓勇兵

  对IT行业来说,眼下的时代颇似“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新技术、新应用、新市场层出不穷,未来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其实不仅IT业,整个世界都在日趋多元、多变。在各个行业,曾经的领航者们都在焦灼于创新、转型,以求不被甩下乃至持续领先。

  英特尔即为其中一员。

  早先,它顶着芯片巨头的光环在PC时代所向披靡,那么,在新的时代里,它能提升自己的续航能力吗?它如何去把握趋势,延续自己的竞争优势?其所思、所为,能给那些彷徨在新时代的曾经的领航者们,带来哪些启迪或借鉴?管理

  至少在外界看来,英特尔似乎将赌注押在了一款叫作“超极本”(Ultrabook)的电脑上,以对付正在步步紧逼的平板电脑。这款电脑已问世并在10月中旬迅即推向市场。

  它显然身负使命而来。不论是英特尔,还是紧密团结在英特尔周围的各大PC厂商,都热切希望它能给被日渐唱衰的PC产业,带来一个绝地反击的机会——尽管英特尔的近期业绩一路直升,不久前公布的201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营收为142亿美元,净利润达34.68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和17%。但在眼下的时点看上去,PC正被平板蚕食似已成无法扭转的现实。

  根据Gartner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1560万台,2011年则将跃升至5730万台。而IDC的预测更令人惊讶:从2010年至2014年,平板电脑出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惊人的57.4%。

  此消彼长。高盛早前就已预计,平板电脑将在2011年开始大幅占有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份额,40%的平板电脑销售将来自于笔记本电脑或者上网本市场。

  对英特尔来说,这些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要知道,这个PC领域毋庸置疑的老大,在另外一些市场并不具备足够的“资本”。目前的情况是,全球有95%的智能手机采用的是ARM架构,尽管计算性能较弱,但相对发热少、功耗低,都使ARM在这个领域一路绝尘。如果加上平板电脑,形势将对英特尔更为不妙。

  就在此时,“超极本”横空出世。看上去只是个超薄的笔记本电脑,但实际上,它兼有PC和平板电脑的功能:强大的计算能力、更高的智能视觉性能、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强的安全性能以及优良的用户体验、触控功能,等等。并且,最为可观的是,处理器的功耗得到明显降低,电池续航能力可高达8小时。

  “这一定是跨时代的!”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激情洋溢地对《中外管理》说,“再过两三年,你很难再找到今天这样的笔记本了,到那个时候可能70%以上,全是超极本。”

  并不试图取代,而是希望共存。杨叙坦言,英特尔一点不反对平板:“只恨自己行动晚了,没有把最好的适用于平板的东西先做出来,这对我们来讲,是深深的一课,但是接下去我们不是去反对,而且应该去拥抱它。”

  在杨叙看来,尽管今天消费者对体验的呼声是如此之高,但并不证明体验类产品会取代工作用产品。“不少人认为平板电脑出来了,很多人就不买电脑了,不是的,我们一年多来一直在跟踪这个数据,实际上电脑今年增长也还不错。”他说。

  事实上,英特尔从来不认为PC时代正在过去,他们更认同“PC+时代”的提法:多智能终端打破了PC的大一统,但每个终端中都有计算的需要。而计算,正是英特尔的强项。

  即便这样,情形足够乐观吗?要知道,和英特尔的过往辉煌年代相比,环境已经大为不同了,体验似乎成为压倒一切的需求,产业正变得日益多元化,究竟该如何引领潮流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但失去曾经优势的速度,则常常只是一眨眼。

  在新的时代里,英特尔能延续过往的辉煌吗,它正在做什么?

  转型。管理

  英特尔已经意识到,必须将传统PC产业的竞争优势转移到新的业务领域,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第三次转型

  文 / 本刊记者 邓勇兵

  “十倍速变化”

  英特尔前任总裁安迪·格鲁夫在其著名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曾提出“十倍速变化(10X Change)”。他在传统竞争力五因素(现有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潜在竞争对手、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可替代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六个因素:互补企业,也就是企业的“旅伴”。并提出,这6个因素中的一个发生的剧变即为“十倍速变化”。也就是说,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在短期内势力增至原来的10倍,你可能就会失去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而对这个转变的处理,将决定企业的未来。

  而今英特尔所面临的,不正是“十倍速变化”吗?

  多智能终端打破了PC的大一统,“电脑”实际上已无所不在。曾经,“Intel inside”几乎成为深深植入消费者心中的标签,可现在,当你使用车载电脑时,会去关注里面的系统究竟出自谁手吗?而环视四周,无论是PAD、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如火如荼的热门细分市场里,水面之下都埋伏着巨鳄,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散布于各处。不得不承认,英特尔亟需控制自己的命运。

  “大环境发生了一些大的变化,导致各大公司都可能要重新来分析,究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为未来建立核心竞争实力的努力应该重点放在什么地方。”杨叙说,“英特尔也是如此。”

  实际上,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个性化已成为明显特征,无论是用户市场还是用户需求都更多样化,而与此同时,计算已经扩展到多智能终端,各种新的终端设备层出不穷,更为关键的是,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变化,Ipad和Iphone的问世,犹如一根导火索,令人们体内的体验欲望喷薄而发。

  不要小觑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变化。事实上,它们对产业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是革命性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冲击就是它改变了产业的驱动模式。”业内观察人士、赛迪网总裁李树翀对《中外管理》分析说,“在传统的IT产业中,比如我们所说的PC领域,基本上一直以技术驱动产业发展,软件与硬件相互促进,硬件运算能力不断升级,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但现在不一样了,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才能驱动产业发展。”

  苹果总能成为最好的例证。这个并没有尖端技术的公司创造出了最酷的产品,受到全球范围的热烈追捧,秘密就在于用户体验。用专业术语表述,即为应用层面的创新。当这一创新辅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硬件+APP商店)后,结果便是所向披靡。

  与技术驱动产业升级这种由厂商往前推进的模式相比,应用与模式创新的驱动力量,来自应用开发的终端和用户。而无论是应用开发终端还是用户,对硬件的要求都并不强烈,够用就好,体验好就行。

  这简直置英特尔于“英雄无用武之处”的尴尬境地。

  而与此同时,“十倍速变化”对传统PC制造商的影响也异常强烈,用户习惯的变化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新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不适应。

  “硬件不是我们的瓶颈,但光有硬件没有软件的搭配,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宏碁电脑中国区副总裁何谦永对《中外管理》坦言,“对于宏基、惠普或者联想,这种原先是以PC为主营业务的厂商而言,在制造平板电脑的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太多的困难。但是相对来讲,我们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与之匹配。只卖一个硬件、卖一个平板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一个整套的使用方案给用户,比如适合的操作系统和应用。”

  在何谦永看来,因为苹果的运营模式是纯封闭型的,不对外授权,因而即便PC厂商有硬件制造能力,但是没有软件的搭配,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也很难与苹果对抗。这种局面一直到谷歌的安卓系统出现,才得以打破。

  没有谁能对抗“十倍速变化”,英特尔也不例外。英特尔明白,自己也必须顺势而为了。

  第三次转型

  不要抱怨英特尔反应迟缓。实际上,这个拥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制造商一向保持着对市场体察的敏感。每到时代节点,总能通过及时转型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下一阶段的位置。回顾英特尔历史上的两次转型,无不如此。

  1980年代中期,英特尔赖以生存的存储业务已日薄西山,新上任的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果断决定放弃存储业务,转而致力于当时尚前途未卜的微处理器领域,从而一举奠定了后来的江湖地位。而到了1990年代后期,互联网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态势,时任英特尔总裁克雷格·贝瑞特奋力打破了微处理器单一产品主导的局面,将英特尔引入多元化扩张,这为英特尔未来的格局打下了基础。

  而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一次转型,则至少可以追溯至两年前。“最起码是两年前,我们就已经在谈个性化互联网。”杨叙回忆说。

  在行业之外鲜有人知的是,英特尔其实正是上网本的发明者——这款出自英特尔中国上海研发中心的网络产品,足以证明英特尔当时已经关注到了人们对个性化体验的需要,但是推出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想到了做一个更多以体验为主的东西出来,但是没有做到。”杨叙说。原因只能说,上网本的革命性太不彻底。与电脑相比,除了屏幕做小、配置简单些,上网本并无根本不同。这直接导致了大家以笔记本电脑的标准衡量上网本,抱怨不断。而差不多一年后苹果公司的Ipad诞生,彻底使上网本昙花一现终归落寞。

  没有人知道,Ipad刚推出时内置的苹果自行研发的A4芯片,与英特尔上网本中的芯片“凌动”相比,性能只是后者的1/2。可是,现实却似乎如此不公,没有任何人追究Ipad的性能不够,却都在抱怨英特尔上网本性能不足——根本原因在于,Ipad满足了用户对体验的诉求,而英特尔的上网本则没有。一个以体验为目的而生的设备,最终被强加上工作的重负,被冷落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醒悟了过来。”杨叙说。

  2009年,英特尔互动体验研究院悄然而生,成为与英特尔全球其他4大研究院并行的机构。事实上,用户体验也因此成了英特尔第三次转型的基础。——就在前不久召开的IDF大会上,英特尔总裁欧德宁发表了主题为根本性变革的演讲(参见后文),演讲的核心,正是英特尔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并不是只做做样子而已。在英特尔已效力多年,拥有深厚中外经验的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本人,就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之深。“在互动体验研究院成立之后,对我们的研究方向会加入一些新的思维,那些我们原来没想到的视角。”他对《中外管理》说。

  一个例子是,为提升视频广告的有效性,英特尔的研究人员曾想过在电视上内置摄像头,由此分辨观看者的身份,并推断其好恶,播放对其更具针对性的广告。比如若是女生,就自动放化妆品广告,若是男生,那就来点炫目的汽车。

  主意看似绝妙,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一个理由就足够将其否定:谁愿意失去隐私空间呢?以往习惯于只考虑技术可行性的研究者们,开始为自己的研究题目增加一个考量因素:用户能接受的办法是怎样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英特尔互动体验研究院的人员构成多元,甚至包括美国大学里教美国文学的诗人。“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做研究,而是对我们研究的东西做一些评论,就是从用户体验来看,新产品是不是能够被用户所接受。”方之熙解释说,“那些人讲话、做事都和我们不太一样的,我们之间沟通蛮多,我们每一步的审查他们都参加。”

  在注重用户体验的同时,更重要的当然是英特尔对自己的基本定位的重新确定。那就是,从“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扩展到“个性化计算(Personal Computing)”。因为随着多智能终端时代的到来,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多种设备,但这些不同的终端背后,都是计算,计算已无处不在。英特尔正在扩展其芯片、平台和软件、应用创新,重新定义计算体验,促使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出现在各种设备上,无论是上网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数字标牌、智能电视等。

  也因此,英特尔迫在眉睫的根本性转型在于,从其以往的主营业务通用芯片向系统芯片转变。“从我们下一代芯片以后,我们就不再做那种通用芯片,完全要做系统芯片了。”杨叙说。

  通用芯片是标准化产品,一个芯片什么功能都有,而系统芯片则是量身定制的,它针对多个智能终端,不同的市场分段,设计其所需要的高集成芯片,每个集成的功能模块不同。通过由通用芯片向系统芯片的转变,英特尔将具备更加灵活的业务结构——这种结构显然将对用户体验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杨叙看来,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用欧德宁的话说,这和当年放弃存储做芯片业务那次转型一样重要。”杨叙说。

  与此同时,组织结构的调整已经在进行中。英特尔总部已经着手针对平板电脑成立单独部门,不光研究芯片,更研究垂直整合,相匹配的配备也不仅是硬件设计人员,而且包括软件人才。而在2010年,继从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升级为中国研究院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还进一步进行了重组,分为5大小组,分别针对手机、无线等嵌入式应用研究,很多研究是跨组合作的结晶。

  还必须强调的是,在这次转型中,英特尔吸取了当年贝瑞特那次转型的教训。那一次,因为看到了计算与通讯融合的产业趋势,长于计算却弱于通讯的英特尔收购了很多通讯公司,但最终却并没有把这些收购来的公司最有效地整合,变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也因此,这一次,英特尔格外注意在创造新的竞争力的同时,与原有竞争力融合。

  用杨叙的话说:“这次更多是从英特尔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里边长出来的。”

  “买过来整合,就像插花,刚开始很好看,但过两天就凋谢了。自己长出来的,那就不一样了。”杨叙说,“英特尔这一次很聪明的就是,它一直在验证一个东西,英特尔能不能做到架构简化、功耗降低。”其实凌动产品已经证明了英特尔技术显然没问题,而在凌动之后,英特尔的产品日益推进,架构逐步简化,功耗越来越低,这给英特尔征服各种智能设备提供了可能。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英特尔的芯片在更小的设备里边,一定能够提供不光是很好的性能,把功耗降下来,而且还能有效地把很多设备所需要的功能模块,给它集成进去。这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杨叙说。

  那么,兼顾高性能、低功耗和用户体验的“超极本”,会成为终极拯救者吗?

  超极本:迟来的救世主?

  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对英特尔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技术研发。最新推出的超极本,正是这种转型背景下的产物。按照英特尔的介绍,新推出的超极本,具备一般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和功能,以及平板电脑便捷易用的用户体验,能提供快速地响应能力和更高的安全保障。最显著的特点是低功耗、长时间的持续巡航能力。同时在设计上,力求“超级”轻薄和精致。

  对于超极本的到来,英特尔和团结在它周围的PC厂商们感觉异常兴奋。媒体和公众的期待也很高,甚至有媒体称之为“迟来的救世主”,而英特尔也确实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超极本一定是跨时代的,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杨叙说,“它既是笔记本又是平板电脑,融合在一起。既考虑技术性能,又考虑用户体验。”

  有评论说,英特尔的精妙之处在于,借由超极本战略,将传统笔记本与平板电脑之间的竞争,转移到了PC领域,显然,那正是英特尔最擅长的。

  杨叙对这种评论丝毫不感到奇怪。但是,他强调,这仍是一种对立思维,是假定超极本要消灭平板电脑。事实上,超极本与平板电脑是共存的。

  英特尔的真正想法,杨叙坦言:既然大家有体验的需求,为何不把这个需求同时也提供给那些以工作为主的设备?实际上,当对Ipad的最初疯狂迷恋期过去,不少人已经发现了麻烦,这个有趣又时尚的装备尽管既方便携带又给生活带来了新的色彩,但显然不适合用来处理工作,而同时身背笔记本电脑和一个PAD,在二者之间腾挪,难道不嫌麻烦?

  英特尔的超极本针对的正是这个群体,他们需要娱乐,但同时对工作又有很高的需要。

  李树翀也认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两个市场应该是相互渗透的。“平板会蚕食PC,PC也同样可以去蚕食平板。” 李树翀说。

  其实,不光是为了应对平板电脑的蚕食,对英特尔来说,超极本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也背负着增强合作厂商信心的使命。在技术上,英特尔可是下了大工夫。芯片的结构性调整、产品线的调整,都是无法绕过的,而从设计上如何将具备工作能力的应用与具备体验内容的应用结合,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做加法就可以的。在所有这些环节中,英特尔都要和PC厂商进行深入的合作,甚至派驻专门的团队到PC厂商去。

  不过,至少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宏基电脑中国区副总裁何谦永对超极本的满意溢于言表:“我觉得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笔记本时代的开始。比如:我们宏基的蜂鸟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推出以后,能够满足用户对笔记本进一步的需求,长期来讲,超极本的需求量还会扩大。”

  超极本当然并不能解决一切。但借由超极本,英特尔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PC伙伴的凝聚力,并期待能重建以英特尔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传统PC时代,英特尔一直是行业的主导者和行业进步的表现,一直遵从英特尔前总裁戈登·摩尔的著名“摩尔定律”。

  战略关联:生态圈重建

  超极本让英特尔的老伙伴们看到了希望,而英特尔也看到了以往这种“旅伴”关系的不稳定性。更为敏感的一个问题是,随着公司业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与以往相对单纯的PC产业相比,现在英特尔所处的环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产业链,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产业生态系统。

  因此,重新建立一个可能由英特尔主导的生态系统,已成为英特尔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英特尔与合作伙伴开放式的合作方式没有变化,但是合作的圈子扩展了,以前只是OEM厂商,或者第三方的零部件制造商、软件商,现在还有运营商、做中间件的中间商等等,增加了很多。”杨叙介绍说。

  其实一直以来,英特尔都非常重视和“旅伴”的沟通协作,与各大PC厂商的合作也顺风顺水。何谦永就经常出席和英特尔伙伴们的会议,每当这时,英特尔常常会分享一些他们做的调研,或者其他的市场信息。作为厂商,何谦永自然也一样,每当新产品推出,一旦有用户或渠道商有所反馈,一定会第一时间和英特尔交换信息。

  一切从生态系统出发,这是英特尔的惯常思维。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英特尔的投资业务单元。一年前,英特尔投资联合德丰杰投资和红杉资本,共出资1700万美元,宣布对中国电子商务网站好乐买注资,一时业内轰动。不过,你千万别以为英特尔只想捞一把就走。“在衡量是否选择一个项目时,要从英特尔的战略角度来看这家公司对我们会有什么帮助,是我们和其他投资者的最大差别。跟英特尔没有关系的项目,我们不会去投。”英特尔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许盛渊先生告诉《中外管理》。一个半导体芯片制造企业,看上去和电子商务公司风马牛不相及,但别着急下结论,英特尔瞄准的,其实是为未来推智能终端提早培育“旅伴”。“比如:未来是可以在智能电视上买东西的,但这可能和在网上购物并不相同。我们希望当未来英特尔推出这样的产品,有伙伴愿意把他们的网站,变成适合智能电视大屏幕这一类的用途。”许盛渊说。本质上,英特尔投资扮演的角色,是业务部门的推进者,一旦某个业务部门需要和某家公司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便适时出场。

  尽管如此真诚和费心,如今在新领域里,英特尔还是感觉到一些困难。让杨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手机。因为手机这个生态链,对英特尔来讲是全新的。以往在PC产业里,英特尔技术的领先,产品的性能都没的说。“在PC产业里大家对英特尔都很有信心,但是到手机产业链里面我们要去证明。”杨叙说,“只有当潜在的合作伙伴,看到英特尔的芯片确实能够满足自己所需要的体验效果,甚至可能比其正在采用的技术更好之后,人家才愿意合作。”

  虽然困难,但前景具有太大的诱惑力。手机、车载电脑,包括很多工业领域的设备,除了PC以外的大多电脑,都被划归为嵌入式领域。IDC曾发布报告指出,智能互联系统市场(IDC定义的嵌入式市场)的规模在2010年就已经全面超过了PC市场。到2015年,更将有数十亿智能联网设备,其规模非同小可。

  “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是我们在嵌入式领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英特尔嵌入式及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监曾明对《中外管理》说。其实,英特尔已经制定了广泛的合作伙伴计划,确保将具体的组件和软件解决方案整合成客户真正需要的解决方案,包括在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说,遍及全球范围的合作伙伴是我们进行业务扩展的关键引擎。其中,某些合作伙伴是专门针对当地市场的,例如:在中国和欧洲,而有些全球性公司则会在各个地区都与我们保持合作关系。”曾明说。

  而随着产业生态圈的演进,英特尔的经典部门——SSG(软件与服务事业部)角色也已经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这个部门帮助英特尔芯片进入新的市场,让新的软件在英特尔芯片上顺利运行。而如今,它已经升级为帮助英特尔超越芯片领域,成为一家能够为客户开发解决方案的企业。

  “我们提供更高级别的解决方案。比如:中间件、操作环境,以及开发嵌入式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PC以外的各种集成设备。”负责该业务的英特尔亚太区业务拓展总经理何淑芬向《中外管理》介绍说。而无论是此前收购风河、迈克菲,还是其它一些并不知名的小企业,英特尔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期更加了解这些英特尔芯片即将进军的新领域,并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

  主战场,中国

  多少有些令人意外的是,对英特尔来说,如此气势磅礴的划时代转变,引擎在中国。

  2011年5月,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马宏升出任中国区董事长,被认为意味着英特尔中国战略加速。由总部最高层领导之一出任中国区董事长,在英特尔历史上尚属首次。他将通过协调英特尔公司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在中国更长远的成功。

  事实上,早在2009年,原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就已经升级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成为英特尔全球五大研究院之一,定位为嵌入式相关业务的研究。

  “中国是第一大的市场,而且对新技术的应用非常敏感,很容易接受新东西,很多需求已经超出了欧美市场现有的产品。”方之熙说,“比如:像物联网、智能城市的真正应用,欧美还在实验室阶段,或者还在大学研究阶段,中国早已在实习布点,尝试产业化。而对企业研究院来说,关键就在于,只有做了才能知道问题的所在。在国外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开发条件。”

  在激动人心的嵌入式应用领域,中国市场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带来了大量嵌入式产品的市场机会和创新机遇。

  在北京IDF2011(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曾引述了一个嵌入式市场的数据,以说明中国企业创新的蓬勃势头: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成为嵌入式创新的中心,将近四分之一的英特尔嵌入式业务来自中国;从全球来看,有30%的最新英特尔嵌入式设计是从其它架构上迁移过来的,而其中近一半新设计来自中国。

  “中国是英特尔转型的信心源泉,一切从中国开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类市场,而且中国消费者对新的技术、新的体验方式的追求和渴望,不亚于任何国家,甚至有时候是超前的。想像一下Ipad、Iphone出来以后中国消费者对它的狂热,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中国市场的需要我们没有把握清楚,如果在中国市场英特尔的技术产品都没有成功的经验,我不敢想像在国外的地方会成功,不敢想像能带来全球性的成功,所以中国市场尤其重要。”杨叙说。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杨叙

  跨越技术与用户体验的战略转型

  当市场还在质疑英特尔是否能延续竞争优势时,英特尔早已蓄势待发。

  文 / 本刊记者 邓勇兵

  第三次转型,英特尔将主战场或者说是先头堡选在了中国。而作为中国区总裁,杨叙的角色无疑相当重要。事实上,从1986年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加入英特尔公司,25年来,杨叙见证并经历了英特尔的每一次重大转型,同时也见证并引领了英特尔中国的成长与发展壮大。对于又一次波澜壮阔的转型,他将做何解读?

  新转型,体验导向

  《中外管理》:英特尔对转型并不陌生,之前已有成功经历。那么在您看来,这次转型和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选择现在开始?

  杨 叙:这次转型发生在产业发生了一些大的变化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越来越个性化,另一方面,计算已经扩展到了一个多智能终端的时代,而与此同时,人们的使用习惯变化推动计算方式从过去的纯以计算为主、体验为辅,过渡到计算和体验并重。这些大环境以及产业的方向性变化,必然导致身处其中的各个公司重新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未来建立核心竞争实力而重新进行规划和布局。在这个时候,英特尔就得考虑下一步怎么走,就需要转型。

  这次转型,和当年那次转型(放弃存储业务转而集中做芯片业务)一样重要,它意味着,英特尔从下一代芯片以后,就不再做通用芯片,而是要完全转向系统芯片(SOC)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说通用芯片只是标准化产品,系统芯片就是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它能根据多个智能终端不同的细分需求,将相匹配的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芯片里,从而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体验需要。但要做到这个转变,无论从技术、生产、成本控制,还是其他许多方面都并不容易。可以说,这种转变对英特尔来说是革命性的,对英特尔而言,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型。

  《中外管理》:您说的个性化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公司的角度来讲,这仍是一个市场细分的概念吗?我们知道,当年贝瑞特上台后,就曾对原来单一的芯片进行过细分。

  杨 叙:还不太一样。当时贝瑞特先生看到的是互联网的早期趋势,并第一个提出来计算通讯的融合。所以那时英特尔收购了很多通讯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并没有整合得很完美,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再去做的就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和通讯的融合,而是在云计算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在各种不同智能设备上能随时体验。

  而在具体操作上,这次更多是从英特尔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里边长出来的。我们也买一些我们现在没有的,但是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建立形成以后,看我们缺什么,然后来弥补,而不是只考虑到符合趋势,没有想好怎么去整合,就去买几个过来再说。

  《中外管理》:在移动业务领域,英特尔似乎慢了一个节拍,这是否意味着,英特尔这次转型,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被转型”?

  杨 叙:英特尔在过去可能走了一点弯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也不晚,因为正好赶上智能手机时代,在提供个性化体验效果的背后,它更多需要处理个性化的数据,这正是英特尔的强项。这也是英特尔看到的机会。

  我在英特尔25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英特尔的文化里面有一种重要的精神是冒险精神和前瞻性。它最前瞻的判断还是很准的,但不可否认,有时候它不一定能及时地做到。但同时,英特尔又是一个纠错能力极强的公司,一旦发现哪块不对,公司就会全面调整,及时纠正。

  摆脱PC的思维模式

  《中外管理》:在提及英特尔计算解决方案转型战略时,英特尔内部人士也曾公开评论过,认为英特尔在数据中心、云等方面都没问题,但是终端的挑战最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超极本能拯救一切吗?

  杨 叙:是,我非常同意。

  实际上超极本解决不了一切问题。在多智能终端领域,英特尔现在面临的,一个是芯片的低功耗,第二个,就是方案的集成、内容的集成。PC时代是横向的,标准硬件、标准软件,装上去就能用,而现在需要的是垂直整合。这两个是最大的挑战。

  但是,超极本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什么呢?以前PC只是以工作为主,现在这些多智能终端都是以体验为主,超极本将其融合。这一定是跨时代的改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

  最近我们也跟谷歌达成合作,其实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谷歌android系统的手机,总体量比Iphone还大一些。为什么谷歌在这个时候选择来做这个事,不是它以前不喜欢英特尔,现在喜欢了,它不看别的,就看你的功耗,因为英特尔芯片的性能是一向让人放心的。功耗让它有信心了,它才要根据英特尔芯片,将自己的下一代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优化。

  现在,不但我们的相关芯片产品已经出来了,连我们厂商的智能手机,在不远的将来都能够上市,而且可能不是一家两家。这就是一个趋势,什么是英特尔的转型,这就是转型,一定朝这个方向走的。

  《中外管理》:那么这次转型,将给英特尔带来哪些改变?包括您和欧德宁先生,在许多不同的公开场合都提到了英特尔将加强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英特尔未来,是不是将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导向?

  杨 叙:在推行这些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多。以前做横向模式,现在做垂直模式,这个变化很大的,首先就是思维上的变化。

  现在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是更多考虑到从PC的影子里边走出来,从PC的思维方式里走出来。比如:在智能手机领域,现在要看的是针对手机需要什么,要从它这儿开始。

  而且的确,英特尔正在不断将技术与体验两者更好地结合。英特尔以前只考虑技术,过多考虑技术,而几乎不太考虑体验。现在一定是一个兼顾两者的时候了,甚至需要用最好的技术满足更高的体验效果。英特尔在从两个端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局端,一个是终端。在未来个性化互联网时代,在云计算的驱动下,英特尔最好的技术平台能够为这种云计算体验在局端做集成。同时,随着处理器功耗的不断下降,以及针对不同市场端功能差异化的集成,英特尔的技术和产品能为更多的个性化的智能终端提供更好的体验效果。

  信心之源

  《中外管理》:我相信您肯定会回答我说,对这次转型很有信心,所以我想问的是,这个信心来自于哪里?

  杨 叙: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英特尔这么多年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竞争实力,英特尔选择做一个通用芯片的时候,我们做出了全世界最强的通用芯片,现在我们选择要做系统芯片,英特尔也一定能够做出针对这一市场最好的系统芯片,这个是一个设计理念的改变。

  第二,我们的制造工艺不容置疑,不光现在是领先于所有半导体产业,甚至领先一代以上。

  第三,英特尔的人才,我在英特尔25年了,天天跟英特尔的人才打交道,中国的、美国的,绝对世界一流的,从文化到执行力,英特尔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公司。

  《中外管理》:您认为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英特尔这次转型的显见的成效?

  杨 叙:我这个转型会持续很长时间,它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出现最显见的成果可能要到2013年年底,我觉得到那时就会看到一些实质性的变化。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英特尔的三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放弃存储业务,聚焦微处理器

  主导人物:安迪·格鲁夫(首席执行官1987年-1997年)

  英特尔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型,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在那次转型中,迫于来自日本竞争对手的压力,时任英特尔总裁的戈登·摩尔和首席运营官安迪·格鲁夫经过沟通,果断决定放弃了日薄西山的存储业务,转而致力于当时尚前途未卜的微处理器领域。随后,由格鲁夫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事情像后来发展的那样,这次转型挽救英特尔于危亡之际,并将英特尔推向全球最大微处理器生产商的巅峰,英特尔成功确立了在PC产业的领导地位。

  这次转型也被认为是英特尔历史上最为深刻和成功的一次。

  第二次转型:细分处理器市场,转战互联网

  主导人物:克雷格·贝瑞特(首席执行官 1997年-2005年)

  英特尔历史上的第二次转型,发生在1990年代末克雷格·贝瑞特(Carig Barrett)执掌英特尔期间。一方面,面对来自AMD等公司对低端市场的进攻,贝瑞特决定对微处理器产品进行市场细分,向低端市场渗透。另一方面,贝瑞特认为当时微处理器在公司战略中地位过于强大,以至于其他业务几乎无法成长,他认为这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贝瑞特看到了当时通信和互联网产业融合的机会,决定引入这个领域的业务,主导收购了很多通讯公司,甚至启动了一项浩大的工程:互联网服务。

  对于互联网、移动市场,这次改革并没有走得更远。但是,贝瑞特让英特尔看到产业发展的趋势。第二次转型毫无疑问地给英特尔未来的格局打下了基础。

  第三次转型:打散通用芯片,主攻嵌入式市场

  主导人物:保罗·欧德宁(首席执行官 2005年-至今)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英特尔历史上的第三次重要转型。欧德宁执掌英特尔之后,随着个性化与用户体验需要的兴起,英特尔面临着来自ARM主导的嵌入式芯片对移动市场与平板市场的威胁。为此,英特尔决定将逐渐停止通用芯片的开发,转而开发嵌入式系统芯片,通过优先产品的用户体验,以适应日渐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市场需要。公司的定位由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扩展到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成为一家计算服务提供商。

  至于这次转型的成效,仍待观察。但英特尔无疑延续了自己的前瞻性和对大趋势的适应能力,其转型的勇气和魄力,值得肯定。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在一个更加多样化的IT产业生态系统中,

  英特尔要延续原有的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英特尔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口述 / 李树    整理 / 本刊记者 邓勇兵

  问题1:新的产业驱动模式能否适应?

  多样化终端的兴起,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使得整个IT行业都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技术创新驱动不同,当下整个产业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来主导的。

  以往英特尔做的是实实在在的硅工艺,是底层的技术,通过技术提升,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体形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逐渐发展为单核、双核、四核,这属于技术创新驱动。而现在,比如iPhone,体现的是典型的应用层面创新——很难说iPhone有多尖端的技术或其他新发明,它只不过把现有的很多很成熟的技术全部收集在一起,然后进行了一个很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的,功能上的排列组合。同样的,如今商业模式也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尤其在云计算出现之后,建立开放平台越来越成为趋势。所有人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把自己开发的东西汇集在这里。由此有了苹果所谓的让这个世界上几百万、上千万有创造性的人来帮它打工,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由此引发的结果是,消费者对硬件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必须承认,在性能上,苹果ipad所使用的芯片和英特尔现在的通用CPU几乎没有可比性,但问题是,这并不是消费者关心的话题,他们只在意这些应用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需要,用户体验是否足够好。

  如此看来,引领这个行业的似乎不再是硬件更新换代,而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而这个节奏和模式,并不是英特尔擅长的。

  与此同时,原先井水不犯河水的移动终端产业与PC产业开始逐渐交集,最突出的就是平板电脑正在不断向PC渗透,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英特尔所主导的市场受到蚕食。因为目前pad里面很少用英特尔的CPU,这意味着,尽管在PC市场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受到影响,但随着整个PC市场缩水,占其90%市场份额的英特尔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

  对英特尔来说,这个挑战非常大,此时它必须寻求改变,进入这个领域,因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问题2:“Wintel”联盟模式能否移植?

  一直以来,英特尔在整个产业链中坚守着核心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特尔和微软所建立的wintel联盟,在传统IT产业和计算机产业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可以说,这是IT领域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联盟,二者之间唇亡齿寒,相互没有任何竞争关系,反而相辅相成。大家互相促进,互相扶持。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微软,都在不断地升级更新,由此引领这个行业持续不断地大规模产业升级。

  但是在嵌入式领域,情况则完全不同,手机、行车电脑等等,PC以外的所有电脑差不多都是嵌入式的,而在这个产业链中,操作系统才是核心。能否把握操作系统,决定了未来是否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话语权。不同于PC领域里强调通用、标准化,在嵌入式领域里满足个性化需求才是关键,需要基于芯片进行反复的设计和调试。

  另一方面,移动领域里的操作系统好或不好,取决于操作系统到底有多少终端在用,也就是操作系统的用户到底有多少。而用户多少显然又取决于这个操作系统是不是好,应用是否丰富。后者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很大。

  在这个领域,强者太多,英特尔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当然,它可以做战略布局,比如和谷歌合作。事实上,英特尔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有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meego)作为储备,另一方面也展开外部合作,比如迅速和安卓系统兼容,由于移动领域里的大多厂商用的都是安卓系统,英特尔此举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它的潜在客户面。

  当然,它能不能冲得进去,要看自己的产品在这个领域能做到多好。

  问题3:“Intel inside”模式能否重建?

  作为一个不断被验证成功的公司,英特尔自有其必然成功之处,这就是它的Intel inside模式。

  “Intel inside”一度是英特尔的广告词,其实通过这个广告传达出的是这样的逻辑:Intel的CPU是最好的,用Intel的CPU的电脑就是好。甚至如果不贴上Intel inside,你的电脑都不好卖。由此,英特尔帮那些整机厂商分担了一定的广告费,并将所有的整机厂商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在英特尔所在的领域里,采用如此模式的,唯此一家。

  但同样的,当进入嵌入式领域时,一切都变了。

  无论是手机,还是行车电脑,里面用的是什么芯片,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不同于通用型芯片,为实现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嵌入式领域的芯片是需要再开发的,而所有后面的应用开发和设计都是下游的终端厂商在做,换言之,在这个领域,终端厂商掌握着主导权,芯片厂商充当的只是一个供应商的角色。而且,嵌入式领域里,对功能的需求并非整齐划一的,有更强的可替代性,想要实现控制,谈何容易。

  由此可见,尽管英特尔的技术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可否认,它全力去做一件事情,一定能做得很优秀,但是想再实现通用CPU的辉煌格局,难度非常大。但是如果有一天,它能把整个产业又带入Intel inside的节奏,比如大家买手机时都拼配置,那么,英特尔的机会就又来了。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展总是不均衡的,常常是某些环节走得快一些,来引导其他环节向它看齐,由此实现整个大产业链的螺旋式上升。而如果英特尔能将硬件带入到更高的水准,成为这个引领的环节,不但是自己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且将带来整个大产业链的升级。

  (本文根据对赛迪网总裁李树 先生的独家采访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焦 晶

  设备很重要,但是体验更加重要,这就是今

  天在计算领域正在发生的变革,也是自从

  PC发明以来,计算经历的最重大的变革。

  欧德宁:

  根本性变革

  用户是计算体验的核心

  文 / 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

  两年前,我描述了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从个人计算机时代转向个人计算时代。实际上,这堪称自从PC发明以来,计算正在经历的最重大的变革。

  在英特尔,我们将这一未来技术趋势称为“互联计算”。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单个设备能雄踞计算体验核心的世界。相反,用户才处于最佳位置——无论他/她在哪里。计算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工作方式、沟通方式,体验从购物、驾驶到学习的日常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携带的是哪种设备,我们都能够获得这些体验。设备很重要,但是体验更加重要,这就是计算领域的变革。

  摩尔定律没有过时

  我们所在的行业一直是非常富有创新性的行业: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好的软件释放了我们的集体创造力,并且让所有人都提高了效率;互联网和无处不在的连接,催生了更多设备和更广泛的用户;更为复杂、功能强大的云计算的发展让人们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上都能享受更加引人入胜的体验——这种演进的结果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平均每分钟有长达48小时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这相当于每周上传160000部完整版的故事片。社交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每月分享数十亿条微博(http://weibo.com)信息和Facebook照片。由于有超过40亿台互联设备,社交媒体每年产生的数据量超过9000亿GB——这一数字毫不令人惊讶。数据中心用来管理、存储和服务所有这些内容的成本仅在今年就将超过4550亿美元——这些趋势创造了对晶体管的空前需求,而晶体管正是数字时代的根本动力。

  在英特尔,我们长期推动对晶体管的需求,使其呈指数增长。过渡到移动和互联世界致使晶体管需求在21世纪初显著上扬,晶体管数量到2005年年底达到百万的三次方。2005-2010年间,互联设备的爆发式增长和相应的数字中心构建使晶体管的使用量达到80个百万的三次方,在短短五年内增加了15倍。但是,管理、编译和存储未来五年我们将创造的数据所需要的晶体管数量,将超越百万的六次方大关——与之对比,过去30年所用的晶体管看上去就像一条扁平线。

  正如戈登·摩尔40年前所预测的那样,晶体管让计算机变得一代比一代更快、更高效、更普及。但是摩尔定律并不是一个科学原理。相反,它是对人类创新步调的观察。几乎从摩尔定律提出并被人理解的那一刻起,就不断有人猜测,摩尔定律总有一天会失效,就像许多人所暗示的那样——达到物理极限。但是,每一次英特尔工程师都能找到一种方式,通过、绕过或穿过可以感知到的障碍,一路不断利用新材料、发明新技术。世界需要摩尔定律继续生效,英特尔承诺不遗余力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摩尔定律是创新的节拍,那么英特尔架构就是创新背后的引擎。英特尔架构随着计算的演进而不断发展,为开发者提供充满活力的功能,使其进行创新。过去10年,所有创新的最终成果都让人惊讶。数据中心服务器性能提高了60倍;客户端性能提高了30倍,而能耗却降低了一半;在嵌入式领域的许多应用程序上,英特尔架构解决方案越来越普及。

  计算未来的三个核心

  回顾过去,很容易就能看到计算已发展到哪个阶段,这很简单。然而,更富挑战性、可能更有趣的是了解我们未来的走向。计算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随着计算的发展,它也必须适应并支持我们所说的计算领域的三大基本功能。第一,计算必须带来引人入胜的体验;第二,计算必须保持一致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计算必须安全。

  先从引人入胜说起。环顾周围,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世界。我们期待计算设备能够提供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体验。我们期待计算为我们提供探索、分享,以及互联的新方式。我们期待设备能够尽可能迅速地与我们互动。我们所获得的最佳体验就是那些高度集成的体验。通过芯片级的集成,摩尔定律使其成为可能。它提供了日益复杂的集成功能,最初是数学和多媒体功能、缓存、多核,最近出现了图形和视频加速——所有这些都在一个芯片上。通过集成而实现的耗电降低最终创造出更纤薄、更轻、移动性更强的各类计算机。

  接下来,我要谈谈计算的第二个基本属性。随着计算多样性和用途的不断增加,人们期待在使用多种设备时获得一致的体验。他们希望自己熟悉、喜爱的应用程序能够跨越所有平台和设备而运行。因此,我们的观点是任何能够扩展体验的设备都是重要的。用户希望获得一致的体验,不管是使用什么设备。我曾谈到英特尔帮助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已经开发了互联计算框架,客户正在利用它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缝互动。

  这引出了我所说的计算的第三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保护计算安全。今年前几个月,我们就看到了大量的网络攻击。2011年可能是行业严肃对待安全性的元年。而在英特尔,我们很久以来就很严肃地对待安全问题了。随着计算更加普遍,安全攻击和恶意软件的对象也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要拥有一致的参与式体验必须确保设备得到保护,得到真正的保护。

  留意新闻就可以看到,安全漏洞影响着每个行业。每种设备都有漏洞,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是如此。安全漏洞造成数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对隐私保护和声誉的影响越发让人烦恼。英特尔看到了这个趋势。我们希望重新思考整个安全保护方式,因此我们与迈克菲建立了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的团队正在开发联合产品,更好地保护各种计算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PC和服务器等等。这是我们愿景的一部分,那就是实现无忧、受保护的计算体验。

  根本性变革才刚刚开始

  从计算机到计算的转变,是我们一直在观察和讨论的事情,也是过去几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的话题之一。普遍计算时代已经来临,为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当然,它意味着新的设备。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参与性更高、更加一致、安全性更好的体验。它还意味着从医疗到娱乐等多个行业面临新的机遇,计算正在推动世界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计算的戏剧性演变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我们与孩子和同事的沟通方式,到我们体验人生最难忘时刻的方式。计算领域的变革源源不断地释放了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力,使数十亿人首次有机会真正参与全球经济。

  英特尔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利用这个机遇。先进的芯片、支持软件和工具、基于标准的设计,以及英特尔独特的规模效应来真正抓住这些机会。我们相信:新的计算时代将扩展数字革命的边界,甚至对于那些曾认为技术将是其最大威胁的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但最佳的创新者看得更远,并看到新的可能性。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计算的演进,以及我们如何参与进来。毫无疑问,计算领域正在经历最重大的变革,未来十年的创新将超过过去三十年的所有创新。英特尔对其进行投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为这场变革准备技术。然而,其实我们仍然处在计算演进的早期阶段,我们真的才刚刚开始,才刚刚开始看到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管理

  (本文作者系英特尔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本文根据其2011年9月13日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所做的演讲整理,并获得英特尔公司授权独家首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