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破题新20年:第2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18:23 来源: 《中外管理》
《中外管理》2011-12期 《中外管理》2011-12期

  破题新20年——第2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摄影 / 刘 奔

  中外管理20年 是与管理者贴心同行的20年

  中外管理20年 是传播优秀经营理念的20年

  中外管理20年 是见证中国市场经济的20年

  中外管理20年 是未来与您创新共进的新起点

  探寻新20年的战略与新定位!

  第2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综述

  文 / 本刊记者 李 靖

  如同一场大考,第2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还没开始,所有同仁就已经进入了一种忐忑又兴奋的状态。因为这是一次特殊的相聚,我们即将与官产学各界伙伴迎来第20年、第20届的坚守和重逢!

  两天半的活动结束,在场各界朋友流露的是满意又不舍的神情。是啊,每一位《中外管理》的伙伴,都在这20年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太多,而对新20年的思考和讨论也永远是意犹未尽的。在过去的20年当中,《中外管理》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官产学读者成长,而如今——前20年告一段落,新20年开始之际,我们又陪同他们共同对崭新的20年进行了全方位的定位与战略思考,对迎接未来的挑战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这,就是我们第20年、第20届恳谈会坚守和相聚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了!

  我们的感恩与新征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恳谈会中,《中外管理》官产学三届的长期伙伴,对《中外管理》的这20年付出做出了极其恳切地评价。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外管理》杂志编委会会长成思危先生这样说:《中外管理》难能可贵的是从20年前,中国经济刚刚开始真正的市场化进程时,就坚决遵循着市场化的方向,“应该说现在《中外管理》市场化这条道路是非常成功的!”

  而《中外管理》产业界的老朋友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则评价:“我认为,《中外管理》杂志核心的优势就是坚持服务为本,为企业搭建了官产学恳谈会平台。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提出来:做企业要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盯着用户,一只眼睛盯着员工,第三只眼睛要看‘天’,《中外管理》的官产学恳谈会帮助我们睁开了第三只眼,并且睁得很大!”

  而北大国际(BiMBA)院长杨壮,作为学者的代表,对《中外管理》在过去20年中发挥的社会作用表达了特别的感谢:“《中外管理》的20年与整个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同步,中国商学院也吸收了很多《中外管理》给予的精神和理念上的支持!”

  对这些《中外管理》官产学各界伙伴的鼓励,我们只能怀着感恩的心,在新20年的征程里,为读者和客户的服务做出更大的努力!

  而本次活动关于新20年的定位与战略思考,也是亮点频出。无论是对宏观政策、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家的心灵……

  未来20年,政府的新定位

  增加消费要有大的措施出台

  恳谈会主题演讲一开始,《中外管理》的另一位老朋友、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立新就对政府新20年的战略定位做了精彩梳理。

  郑立新认为在政府新的发展任务里,要牢牢把握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只有把政府的注意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放在结构调整上,才能既抑制通胀,又能够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摆脱过分单一、过度地用收紧银根的办法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而为此,政府第一也是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切实在增加广大居民收入上,在增加消费上,能够有大的措施出台,逐渐转变为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挑战“非典型”市场经济

  而对于新20年的战略,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邱震海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概括我们的问题,第一句话是:内部转型非常艰难;第二句话是:外部崛起过于迅速。”

  但内部转型的关键是什么?就是通过坚持政府职能的转型,把我们“非典型”的市场经济,转化为典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功能转型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于是一拖再拖,不可再拖!”

  而对外,“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国新定位,就是现在只接受国际游戏规则不行了,必须要去参与制定这个游戏规则,这就是中国的全球化使命!”

  未来的关键是“对内开放”

  对未来20年政府的新定位,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科学发展观提出者之一刘福垣,则表述得更加深刻:“转型转的是什么?就是要转变把发展等同于发财的发展观,以前我们只讲对外开放,今后的关键是要‘对内开放’。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惟一出路是什么?就是转变农民的社会身份,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在这个过程里,让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为敢消费、能消费的现代化国家。”

  寻找改革新动力

  而对当前中国经济暴露出的最急迫问题——民间借贷危机,经济学家马光远则在会议上进行了直指本质的分析:“现在不是一个缺钱的问题,而是缺信心的问题。”因为“民间借贷本身已经出现许多年了,金融体制问题只是一个表象,最根本的问题是:民营经济创造财富的源泉和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大家真的去做实业的话,利润是非常低的。”

  重新建立企业对发展实业的信心,已经是民间借贷问题触及的要害了。甚至此次会议上,刘福垣和马光远两位经济学家,都对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借贷问题提出了警告。

  但重新建立企业对发展实业的信心,则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以马光远的剖析,根本的问题在于:新20年的发展里,我们需要找到推动改革的新动力,如同20年前一样,去激发改革的新活力!

  未来20年,企业的新定位

  拿品牌说话,是“全球领导力规则”

  本次恳谈会的一大亮点,就是请到了“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定位就是战略,作为卓越的战略专家,艾·里斯的提醒发人深省:“在国际上建立起中国产品的品牌,这是中国的未来所在!也是获得全球领导力的规则。”

  艾·里斯并不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会真正伤害中国企业的出口。他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世界制造业成本最高的国家是德国,德国制造比美国制造的成本要高17%。但德国制造非常成功,这是为什么?品牌是德国制造成功的关键,掌握着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品牌,使得德国取得了成功,把握住了“领导力的规则”。

  而就中国企业未来20年的战略,里斯先生说:“商业战略问题该如何思考?很多公司都说我们的服务更好,我们的产品更好,我们还在持续地改进,可以这样来打败对手。但你可不可以换一种思路:成为第一个进入某一产品品类的中国品牌!要建立品牌就必须在某个品类里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这才是今天商业成功的关键,而不是价格有多便宜。”

  对许多中国企业热衷于一个品牌下覆盖多种产品的现象,“定位之父”进一步提出警告:战略上一定要聚焦!当你进行品牌延伸时,就像一条皮筋,你使劲拉这条皮筋会发生什么情况?你拉得越长,皮筋就变得越弱,你越扩张你的品牌,你的品牌也会变得越弱!

  找到“百年基业”的信念!

  而关于企业的长远战略问题,“20年奇迹对话百年基业”论坛的探讨也相当深刻。

  这个论坛上,已经创造百年奇迹的IBM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钱大群讲:哪些事情使IBM可以发展到100年,第一是IBM不论产品做得好不好、卖得好不好,IBM在历史的不同时点都保持着一个信念——为解决人类、社会或者企业遇到的巨大挑战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百年IBM除了这个基本理念以外,所有的管理体系都可以全部推翻。

  正是让世界更美好的信念,给了IBM以百年发展的定力和能力。

  锁定“创二代”!

  而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过往20年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崛起而成功创业的数百万民营企业,正进入交接班高峰期。

  “我们是创二代,而不仅仅是富二代”,这是众多家族企业新生代的呐喊!而怎样让“二代”们由富而“创”,则是绝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亟需锁定的重大事项。

  在恳谈会“创二代的崛起”论坛上,这个话题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原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提出的方案相当精彩:“父辈要开明,子女要创新”,这就是老一代和新一代为解决接班问题而相互呼应的两个关键点。

  未来20年,心灵的新定位

  不再创新,你就不是企业家!

  心灵之所以也需要强化“定位”问题,是因为民间借贷危机已经突出地暴露出:当投资远比做实业赚钱的时候,企业家的创业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企业家个人视角出发,你是把自己作一个投资者来看待,还是保持原有的创业精神?这是个问题。

  在“中国企业家精神:崛起?衰退?”论坛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明确提出:“按照熊彼特的概念,企业家的核心含义是指‘创新者’,如果你创新,你就是企业家;如果你停止了创新,哪怕过去做过创新,现在不再创新,你也不是企业家!”

  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流失,正是当前非常急迫的问题。企业家的心灵需要更明确和有力地指引。

  福耀玻璃董事局主席曹德旺说得更为直接:“企业家千万不要去纯粹转型做投资,不投不死,一投可能就转型转死了。”

  企业家精神的丧失,是中国企业最大的风险!

  无畏,才能释放创造力

  对未来20年企业家心灵的安放问题,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文化新挑战”演讲中也提出一系列精彩的观点。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而王鲁湘认为:中国文化的最大挑战恰恰是我们创造力的匮乏。13亿中国人为什么会创造力匮乏?因为:“创造力的惟一源泉来自于心灵的自由。而约束人类心灵自由的最大威胁就是恐惧。无畏,是心灵自由的前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

  王鲁湘说:“文化不怕脏乱差,文化最怕假大空。”因此,摆脱因恐惧而假大空的束缚,是对每个企业家创造力的重要考验!

  找到价值观的支点

  面对道德被不断弱化的社会环境,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了对企业家心灵的重大拷问:你是“同流不合污”,还是索性不趟入这条河流?当企业家的理性判断与激烈的社会情绪交锋时,又该怎样应对?

  “未来20年中国社会与中国企业的价值观重建”论坛上,对这类问题的讨论相当热烈。

  有人强调企业家作为社会的活跃群体,不要管外界价值观出现怎样的混乱,首先要做的是从自己出发、从心灵出发,做好自己,改变他人。

  但如此听起来不错的建议马上遭到其他嘉宾的“当头棒喝”,例如:这不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而是制度和社会规则的问题!随后,从制度建设出发重建价值观更重要,还是从人心出发更重要,出现精彩激烈的辩论。

  任何问题都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在气氛宽松的恳谈会上,各路嘉宾让人拍案叫绝的各类观点,相信所有人都会从中受益。

  而更多更好的精彩内容,在我们对恳谈会各个演讲和论坛的详细报道中,会有丰富的呈现。对“新20年,新市场经济”的全方位战略探讨,第2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将是我们与您创新共进的新起点!管理

  责任编辑:子 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