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出海先探水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17:19 来源: 《新财经》

  文/苏渝

  尽管中国企业的壮大和海外机遇的增多都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中国企业出海还需做足准备,探明路径。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是风平浪静的维多尼亚港湾,还是惊涛骇浪的百慕大,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话题。10月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中华网惨淡收场。12年前,作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它当时代表了“中国”。 2000年2月,中华网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如今退市时,其股价只有0.4374美元。中华网海外投资折戟沉沙,引起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诸多思考。

  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具备三个有利条件:外汇储备、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和海外融资的成功案例。

  在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中国若要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一方面,可以对冲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储备缩水;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排解”因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国内通胀。

  发达国家遭遇危机后,纷纷向中国企业抛来橄榄枝。欧美国家发生危机后,对中国投融资需求增加,一些国家放宽了投资限制,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阻力减缓。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在全球177个国家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2457.5亿美元。对外投资年均增幅已高达70%以上,中国企业正从被收购角色变成了资产收购方。

  由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海外投资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也随之暴露:一、只考虑价格和易得性,不考虑投资标的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是否相符;二、没有制定长远的商业计划,对收购目标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三、对投资目标前期调查不充分;四、交易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整合计划,致使交易之后整合失败。这些问题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1/3成功,1/3失败,1/3不赔不赚的“333”的尴尬境地。

  从投资学角度看,金融资产大跌之时,即蕴藏着抄底获利的商机。“逢低入市”是当下很多乐观的国际投行分析师对中资机构海外投资提出的“捡便宜”建议。

  看从现阶段看,“入场”的风险可能大于收益。当年,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就是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去的,结果亏得很惨。国内很多大企业领导拍拍脑袋就走出去,以为自己在中国做得很成功,在国外也能做得成功,如今,有些企业投资账面损失已达几十亿美元。比如,中国铝业斥资140亿美元收购力拓股份,因澳大利亚政府对外资投资主要矿业公司投资比例限制在15%以内,使得中国铝业整个公司亏损。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由于没有关于海外投资的统一法律保障体系,金融咨询、投行、评级等中介配套服务机制也没有相应跟上,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缺少战略规划,往往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投资行为,导致中国企业往往高位进入国际市场;或者冒险进入风险极高而自己又不熟悉的投资领域;或者进入“买的时候不知道有多贵,卖的时候不知道有多便宜”的怪圈。因此,中国企业既要防止资产缩水,也要防止盲目抄底,以积极审慎的姿态应对目前国际形势带来的危和机。

  总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严重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本整合方面,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需要承担更大风险。

  在国际经济复苏还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一定要先探明水深水浅,以避免呛水和溺水。或许,选择投资稳定的国内市场要比去国外抄底更靠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